应加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7期   作者:潘森 陈楠 孙文萱 张乐雷
[导读] 当前我国老龄化加剧,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多,在进行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道德培养,能够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水平。
        潘森  陈楠  孙文萱  通讯作者:张乐雷
        山东英才学院
        摘要:当前我国老龄化加剧,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多,在进行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道德培养,能够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水平。下卖弄文章对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学生专业道德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老年服务;服务管理;专业教学;职业道德
        引言
        目前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社会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应着重思考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患慢性疾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高于普通人,且其抵抗力较差,恢复周期长。长期下去,他们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老年人是一类特殊群体,面向老年人的护理工作要突出人性化的特征,相关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站在老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为老人服务。
        1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1教师思想落后
        部分教师没有对老年服务与管理进行准确定位,教学偏重理论,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社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与社会脱节,不利于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快速融入社会。
        1.2职业技能标准不统一
        为使毕业生符合行业和企业要求,职业院校在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时,相关职业技能标准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在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照护评估、质量管理和培训指导七个方面加以规范,将养老护理员职业等级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级。而随着教育部“1+X”证书制度实施,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落地,在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心理疏导、急危应对、康复指导等方面对照护人员进行规范,将老年照护职业技能分为初、中、高三级,院校及学生在两者间难以抉择,在教学中无法进行有效对接。
        1.3毕业生待遇偏低,职业尊重感不强
        养老服务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短时期内很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较高的薪水,甚至有时工资还比不上医院的护工和家政公司的保姆。加上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考生和家长对养老服务专业和养老服务行业的认知存在偏差,养老服务从业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能得到有效承认。人们容易把养老服务的工作简单地等同于伺候老人,家长认为伺候人的养老服务工作没地位没面子,不受人尊重,职业尊重感不强,没有什么职业发展前途。例如,养老护理员与护士学习的技能、工作内容都很相似,但是,社会大众往往觉得护士的工作更加体面,社会地位也比较高,而同样在服务行业从业的空姐,也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只不过是服务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罢了。
        1.4忽视了对学生服务能力的培养
        老人是一类特殊群体,被归为弱势群体。基于此,面向老人的服务要体现服务优先的原则,全面为老人服务。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很多服务性人才,弥补专业人才的空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服务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也容易加剧学生与老人之间的矛盾。


        2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策略
        2.1服务需求,精准办学
        地方职业院校要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育人为本、跨界融合、服务需求、追求卓越,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主动对接区域养老事业发展需求,精准办学,衔接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联动机制;以学校的优势或者特色专业为核心,整合或新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养老事业相关专业,例如某地区作为全国最适合养老的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职业院校要服务区域高端养老事业发展的需求,建设老年教育、健康管理、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既契合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需求,又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的专业群。
        2.2推进课程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智能时代的到来,“大课程体系”建设变得举足轻重。“大课程体系”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1+X”证书制度也为“大课程体系”提供途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改变以往单一、封闭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专业群课程模块的建设及各专业间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网络课程及智慧职教的开发,有效消除课程资源的时空界限,促进“大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同时,“大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泛化学习、网络学习、做中学习,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更能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素养,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促进知识内化与技能培育。
        2.3注重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护理能力的路径有多条,如演示法,教师可为学生演示护理操作,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老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教师应教会学生对患有不同病症的老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还要指导老年人适量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对于一些活动不便的老年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如何辅助老人翻身,避免其长期卧床,出现压疮;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教师要让学生叮嘱他们按时服药,还要定期为其测量血压、心率、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于部分昏迷的老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如何为老人清洁口腔,避免痰液堆积,造成窒息;对于部分有外伤的老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清理伤口、止血、包扎的过程,降低老人的感染风险。教师也可应用案例法教学,给学生列举老人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讨论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一个老人用药期间呕吐该如何护理等。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在课堂上演讲。教师针对学生的护理计划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逐步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
        2.4加强自我管理,促进自身发展
        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学生个人而言,这是培养心理弹性的有力保障。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具有积极的性格、特质和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可以给个体带来希望,将压力源转化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根据实践经验,结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特点,提出发展个人心理弹性的“十S”要素,即自信、自尊、自我效能、自我同情、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反思、自我价值感、自我激励。为老服务过程中,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行为、情绪和能力等因素是相互影响的,照护者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还应具备评估自己的压力水平和实施自我护理计划的能力,以此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和照护水平。学生通过对养老政策的关注、照护理念的研读,有意识地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培育充满希望的自我效能和感知控制,寻求全面的自我健康发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围绕“身心灵社”4个维度构建,学生可以通过在校所学的心理学、健康评估等知识,掌握一定的情绪调控和健康促进技能,如冥想、太极、压力管理、正念疗法等,积极处理问题,保持平和的心态,培养积极的自我观和正确的自我认知。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专业养老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政策指引下,将“1+X”证书制度融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提高学生护理能力,加强自我管理,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提高我国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龚大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的资源建设及实践研究[J].智库时代,2020(11):255-256.
        [2]李卓.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20(10):85-86.
        [3]王钰,王燕,刘香艳,等.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提升路径探索[J].科技视界,2020(5):215-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