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周武
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英买里乡卡吾力小学 新疆喀什 844300
摘要:受到用语习惯、地域差异、自身认知等因素影响,以致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推广与普及显得举步维艰。而普通话又是各地域、各民族之间开展无障碍交际的基本工具,若不能切实把握普通话的表达方式与发音特性,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自然会面临诸多挑战。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为了消除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后语言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反馈中的隔阂与问题,教师应从指导其学好普通话为切入点与着力点,科学设定教学活动,适时优化教学措施,不断创新教学路径,切实强化指导训练,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说普通话、用普通话的机会。让其在情境感染、协作互动、实践应用中充分领悟普通话在发音、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特点与内涵,切实提高普通话教学效能,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普通话奠定基础,提供助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普通话
普通话是国际上使用人群最多的交际工具。其对于人们之间无障碍交流提供了保证,更是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用语方式之一。但是,由于普通话在发音、表达、运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且其特性本身比较显著。若不能充分把握其使用技巧,普通化驾驭能力的提升自然难以保证。而且,受到地域环境、用语习惯等因素限制,使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教学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智力、情感等因素为参考,且应加强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因素的关注,尽量以激发其兴趣为引领,并辅助以科学的方法指导,方可为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普通话提供铺垫。因此,教师在落实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教学时,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本结合具体教学目标,切实创新、优化、变革教学的措施与手段,尽量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内容的渗透、教学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最近发现区”,以慢慢培养其说普通话、用普通话的兴趣,让学生在长期性、持久性训练与指引中逐步走出用语误区,切实提升自身普通话应用能力,获得全面且充分的发展。
一、强化对普通话的拼音教学,纠正其发音误区
拼音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摆脱不良用语误区的关键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拼音技巧与发音规则指导,名根据普通话与少数民族用语之间的差异,组织学生开展对比分析,找到正确、精准的发音、读音方向,鼓励学生在纠正发音误区,提升发音能力中积极应用普通话开展交际,进行互动,彼此沟通。而且,为了克服发音教学中的枯燥性、单一性、乏味性问题,教师还应在普通话发音教学中适时融入一些辅助性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情境展演等策略,实现对普通话教学手段、途径、方式的切实优化,营造出宽松、愉悦、鲜活的教学氛围,实现对学生普通话应用潜能的切实激活。使学生在饱满热情、浓厚兴趣、迫切夙愿的激活下,主动去纠正发音错误,获得普通话应用能力的提升。例如,针对教学中涉及的j、q、x、c与zh、ch、sh、s等发音难点,帮助学生切实纠正将j发成zh音,把q发成ch音,把x发成sh音,把c发成s音等问题,并切实明确发音标准、规范,引入针对性发音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与积极参与中去纠正发音问题,获得认知提升。
二、落实对普通话的训练指导,培养其应用能力
必要的口语训练、大量的强化训练,是改变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现状的关键所在。而只有学生善于积极动口、敢于主动表达,其在普通话应用过程中的恐慌、倦怠、不自信等心理问题自会得到逐步改变。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缺憾等入手,加强分析研究,并落实针对性训练,构建出完备、充分、丰富的普通话使用氛围,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各个领域积极使用普通话,根据教师指导,在勤学、多练逐步掌握其应用技巧与方法,实现对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升。尤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使用普通话,并在师生交流、问题研讨、活动开展中,要求学生一律使用普通话。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听新闻联播、多听校园广播、多听训练磁带,在针对性钱啊规划训练中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发展。而且,教师还可以有意设置一些辅助性绕口令、情境互动、模仿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模仿播音员的口吻中感知普通话的表达特色,切实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
三、做好对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塑造其核心素养
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其普通话水平、能力的提升,并非朝夕之间就能实现。必须以师生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方可逐步内化其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保持足够的耐心与更多的鼓励,多了解学生在某一阶段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方案适时调控,切实增强其针对性。同时,还应倡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投入至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工作之中,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校园学习中,都应坚持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与沟通。多为学生讲述一些与普通话相关的故事,来提升学生的普通话驾驭能力。而随着推广工作的深度实施,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学习中的各类问题自会慢慢得以化解,其普通话水平也会逐步得到提升。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加强对普通话使用文化的延展,借助校园广播、橱窗展板、推广媒介等平台,向学生、社会推广使用普通话的作用与价值,让学生在浓郁文化氛围的浸润下,获得核心素养的塑造。
四、结论
总之,学好普通话,是每一位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与能力,更是确保其在未来的社会生活、相处交往、成长发展中得以更好提升自我的必然途径。而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教学的开展,应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引导为辅助,促使其慢慢去了解普通话的发音技巧、表达方式、用语特性等。并结合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强化训练,将学生引入更为鲜活、真实、生动的用语交际生态,为帮助学生改变不良发音习惯、走出普通话使用误区而夯实基础。同时,由于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语言特色比较显著,且人们之间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互动的意识比较欠缺,以致普通话教学的落实,必须以辅助性用语情境构建为驱动,以实现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培养、问题的纠正。并借助教师的科学化、针对性指导与鼓励,让少数民族学生于内心深处切实认识到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参与至普通话应用实践,实现对其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充分促进与切实塑造。
参考文献:
[1]韩娜,张娇娇.南疆少数民族小学生普通话使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祖国,2019(06):273-274.
[2]李树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现状与对策——以马关县篾厂乡中心校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7,30(04):103-105+116.
[3]祁永芳.将普通话教学融入藏族优秀文化[J].中国民族教育,2017(04):62-64.
[4]裔妍.怎样教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普通话[J].新疆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