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阅读教学装上GPS--以知识图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6期   作者:邹湘林
[导读] “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从现象看到本质,能对文章内容有清晰的整体感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归纳能力。
        邹湘林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石门实验中学  528225                      
        摘要: “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从现象看到本质,能对文章内容有清晰的整体感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归纳能力。而这种能力取决于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谋局布篇的逻辑关系能进行梳理和厘清。知识图谱中,“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知识及其相互联系”、“在知识的发展过程和知识的相互联系中体现出思想方法”是关键点。知识图谱提供了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知识图谱  语文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
        在课标命题依据下,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有三个版块的题型发生了变化: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充分体现了课标命题下的题型不确定性。课标命题以“不确定结构”的方式,切中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本质。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朱永新教授多年前提出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理念至今深入人心。而一个人阅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的语文素养是否从小便得到高水平的熏陶与训练。朱绍禹说:“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一方面,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可以通过外化的语言形式来表征;另一方面,思维反过来可以促进语言的精炼和提升。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思维”共出现9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发展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主动积极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创新思维”。
        可见,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知识图谱帮助学生思维品质向纵深发展
        1、知识图谱具有直观形象的实用价值。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在图书情报界称为知识域可视化或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各种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科教学对知识图谱的理解,可以从“图”和“谱”两个方面入手。“图”显示的是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谱”就是课标规定的本章知识的“内容与要求”。它能为学科研究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参考。
        2、知识图谱促进逻辑思维发展。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7岁~13 岁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期,14 岁~15 岁是理论型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因此,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已超越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进入到抽象推理阶段。根据学生大脑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初中阶段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知识图谱这种学习工具开展阅读教学十分必要。
        “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的,能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个体智力特征。其特征包括六个方面: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和系统性。其中深刻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从现象看到本质,能对文章内容有清晰的整体感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归纳能力。而这种能力取决于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谋局布篇的逻辑关系能进行梳理和厘清。


    知识图谱中,“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知识及其相互联系”、“在知识的发展过程和知识的相互联系中体现出思想方法”是关键点。知识图谱提供了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图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践与运用
        1 、以知识图谱搭建阅读教学训练框架。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不同的学段对阅读教学均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阅读教学应该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版)的宏观规划,对每一个阶段目标搭建清晰的训练框架,做到心中有数,训练得法。
        以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要求第8点为例: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个阶段的阅读要求都以目标和能力为导向,搭建了一个个清晰的训练框架后,我们的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会跳出题海战术,把一篇篇精选出的课文或者文章作为一个个好的例文,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为终极目标,夯实基本功,做好份内事,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以知识图谱推进单元教学实施。
        温儒敏教授在如何使用部编版教材的建议中提出:备课要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谈到“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这个问题时,他介绍有五个“渠道”。其中第一,教师用书中,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从以上建议可以看出,部编版教材的设计理念就是开展单元教学。
        如何开展单元教学?首先就要用知识图谱作为工具从宏观与整体上梳理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和目标要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梳理单元教学内容:第一,根据课标要求,明确本单元在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上的要求。第二,把握本单元知识在全册的地位与教学价值.梳理本单元知识与相关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明确表述出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并简明扼要表述目标达成的路径和方法。第三,梳理本单元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和考题类型,使阅读训练有章可循。这样,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功能使本单元知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结构化的整体。
         知识图谱的功能与价值在于为本单元学习提供了“思维训练的脚手架”,为单元学习确定目标、设计路线、明确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当老师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前后逻辑、学习方法的前后贯穿都得到行之有效的训练时,思维品质的提升就从单元教学设计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3、以知识图谱梳理文章思路。
        在针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克服“满堂问、琐碎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老大难问题时,程红兵老师在《老师,好课堂不能离开6个换位思考》一文中回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要知道这堂课的逻辑关系、逻辑脉络到底是怎样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结构化。为什么要结构化?结构化的目的在于方便学生理解,方便学生掌握。结构化的方式可以利用知识图谱,把一堆的内容条理化,理清楚,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因为“如果你深入到细节中去,你就可能在细节中迷失自我.过多过细的枝节对思维是一种负担.它们会阻碍你对要点投入足够的注意力,甚至会使你全然看不到要点.”[2]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言要说得正确,有条有理,其实就是头脑要想得正确,有条有理。因此,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3]当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渐得到提升,语文素养就成为了孩子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人生财富。

参考文献:
[1]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原则[M].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2.
[2]G·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冯承天,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77.
[3]李昌官.素养为本的高中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 ——兼谈“平面向量及其应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0.7

说明:此论文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思维品质发展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GDJY-2020-zy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