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陈敏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空间,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陈敏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安平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空间,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目标;阅读拓展        
        一、培养学生朗读的热情
        高士其曾经说: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贯彻“新课标”,从朗读教学入手,积极培养学生朗读的热情,获益匪浅。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一直提倡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朗读是为了表情达意,那么默读就是为了加深理解。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新大纲”指出: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我认为: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训练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最后是略读。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哪些文章朗读、精读、默读、略读,教材都作了明确的提示,教师根据要求,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学习的重点,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划—想—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想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划”特别重要,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人物肖像描写等,都需要学生划上记好。
        在阅读教学上,我注重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后学生将能够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十分繁复,因此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要求立足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目标的设计应具有可测量性。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生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界定,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目标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发展性。比如在教学《窃读记》一文时,我是这样确定学习目标的①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③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目标课科学合理,堂教学也十分顺利。
        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通过教学,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只有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此所谓“射箭首先就要瞄准靶子”。
        四、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空间
        小学“新课标”对五六年级学生提出了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于小学教育中要求的必读书目,虽然这些书籍是通过全方位的考虑选择出来的,但是由于书籍的规定,局限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考试知识点的反复运用使得学生已经不需要进行阅读,只需要背诵知识点。为了解决这个现象,老师应该在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上,推荐学生进行其他书籍的阅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在培育之中,推荐的书籍必须是符合他们年龄段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这种类型的书籍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孩子的阅读有很大的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