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丽
桐乡市崇德小学教育集团语溪小学 314511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和途径。然而,小学生写作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学生写作思路打不开、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语句平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太少,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导致作文词汇单一、表述不清;二是学生的生活空间狭小,作文素材贫乏。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应该抓住的核心素养是小学生综合积累的培养。在教学中,笔者试图从培养孩子广泛阅读,积累习作语言;情境体验,积累习作素材;读写结合,积累写作方法三方面入手。从而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写作环境,继而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提高其作文水平。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核心素养 积累 语言 素材 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高段学生习作要求中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学生写作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学生写作思路打不开、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语句平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太少,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导致作文词汇单一、表述不清;二是学生的生活空间狭小,作文素材贫乏。由此可见,积累对学生作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如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要让孩子们写出好作文,作文教学首先应该抓住的核心素养是小学生综合积累的培养.在教学中,笔者试图从培养孩子广泛阅读,积累习作语言;情境体验,积累习作素材;读写结合,积累写作方法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广泛阅读,积累习作语言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充分说明文章原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课标》也强调:“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语文课本也将原来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可见丰富的语言积累多么重要。
1、加强背诵
对学生来说,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每天早读时间,我安排学生背诵名言警句、古诗词、带有生活气息的现代诗等等;对课文中词句优美的段落都提倡学生背诵,时间久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头脑中积累的词汇就多了,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促进了语言材料的更多积累。学生形成的语言积累习惯,也可终身受益。
2、阅读摘抄
学生的作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因为它是创作的源泉。阅读可以使学生跨越时空,穿越古今,博采众长。因此我提倡学生有选择地“博览群书”。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学生、家庭存书等,凡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本均可作为阅读材料。阅读时须准备好摘录本,随时将阅读到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若有所感悟则可在摘录的句子旁写好批注;每读完一周,须对本周阅读的内容做个回顾总结,并写下阅读感受;每月读完一本后,需完成对本书的总体点评,可针对人物、情节、语言、主题等。语言的日积月累,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作文语言的内涵。这样一来,学生有了一定素材数量的积累,作文再不是令人生厌的东西,而成为学生们倾吐心声,表达真情实感的形式。
二、情境体验,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之不尽.”日常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所以我们必须巧妙利用各种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素材。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具体情境,来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
(一)巧用课堂意外
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上意外状况,此时教师应摆正心态,灵活处理,巧妙引导,将危机化为契机,使不利的意外资源转化成有利的课堂资源。
情景一:课堂上老师正讲得神采飞扬、学生也听得聚精会神,此时从窗外飞进一只不知名的小鸟,破坏了课堂的宁静,学生兴奋不已。
情景二:马上就要放学了,安静的课堂上,天气突变,窗外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教室里突然骚动起来。
……
这样的场景,许多教师都遇到过,倘若一味强加制止,效果必不理想。此时,教师不妨放弃预设教案,利用现有的生成资源,随机将其化为生动的写作课堂。
(二)巧用校本资源
我们学校根据独特的地理位置,有效整合周边乡土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实现了“乡野寻趣”校本课程的架构和实施。学校在每学期都会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制作甜酒酿、养小蝌蚪、打年糕、盆栽西红柿、包粽子等等。如金色田野的《盆栽西红柿》这一课,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先是从我们的教材、教师的讲解中积累了有关盆栽西红柿的要领和注意事项,而后在周三的综地课上进行实际操作,对于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他们经过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即时答疑中,学生真正掌握了种植方法。在之后的几个月中,学生精心培养,当他们看到一个个圆溜溜、红彤彤的西红柿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待活动结束之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畅聊活动场面、心理状态、活动感受……由于学生“以身体之”必能“以心悟之”,继而再以此为根基展开创作,学生定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三)巧用社会资源
仅仅捕捉校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视野转向社会,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在生动地体验活动中自觉吸纳生活中的源头活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访家乡先贤、调查企业发展等,让学生们感悟书本无法习得的知识。在“清明节祭先贤”,走访横街、运河,参观皮草大世界,走访乌镇等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有了切身的体会,自然就会写出情感真实、彰显个性的文章来。上学年的五年级学生在走访乌镇后,围绕着这个活动,写出了精彩纷呈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十多篇文章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这充分说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激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综合积累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根基,是最核心的素养,学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熟练掌握了写作方法,下笔写作的源泉就会汩汩滔滔、长流不息。
参考文献:
[1] 王三阳.为学生营造精神奋飞的原野[J].教育学,2018(1-2).
[2]唐昌琴.寻找习作的乐趣[J] .小学语文,20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