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校 644000
【摘要】高中生交往范围广泛,既有同性知己,又有异性朋友。他们的情感单纯而热烈,付出情感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同等的回报。这样浓烈的情感因为缺乏老师家长的合理引导,往往伤人伤己。本文主要探究班主任怎么利用“怀柔法”对学生的主观情感进行适当干预,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在高中阶段收获友谊,建立良好的社交圈。
【关键词】怀柔 高中生 正常交往
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身体基本发育完成,思想也进入了幼稚与成熟相互碰撞的重要阶段,他们大多敏感、独立、向上,情绪内隐、自制、间接。特别是进入高二,高一的试探、克制基本落下了帷幕,个体内在需求进入大的爆发期。这一年,周边环境较为稳定且压力相对较小,学生从最初的对外关注转向了内在需要的满足,他们极度渴望朋友,希望有人能陪同度过高中阶段。因此,他们不断从同桌、前后桌以及以前同学那里寻找友情,甚至把男女生的交往定义为‘爱情’。然而心智的不成熟,再加之缺乏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使得他们无法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也无法把握好异性交往的度,最后恶性循环,学生失去自信,情感受到重创。
通过对家长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整理可知,青春期学生的交往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同性之间过于亲密,同吃同住同玩,更有甚者把这种关系定义为了“同性恋”。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孩子,因为缺乏父母一方的关爱,他们把自己的所有情感寄托在同性身上,不和异性接触,对自己的感情倾向发生了怀疑。再加之社会的开化,同学之间的玩笑,逐渐扭曲了这种正常交往。第二,同性之间正常交往时,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一旦对方有所忽略,自己情绪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对于友情,这些孩子没有正确的认知,他们认为朋友就是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照,对自己无时无刻的陪伴,对朋友变得极度苛刻,同时也异常敏感多疑,朋友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直接影响他当天的心情和学习效率。第三,异性之间交往没有度,和异性的正常交往,在自己内心不断强化后,演变成了所谓的早恋。青春年少,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对异性好奇和渴望,使他们把眼光投注在了优秀的异性身上,另外同性之间交友上的摩擦,一旦在异性身上得到安慰,就能缩短距离,把相互之间的互助演变成为“早恋”。第四,没有朋友,陷入自闭的困境。这一类学生大多沉默孤僻,非常渴望友谊。他们自身并不那么优秀,缺乏对周围同学的吸引力,没有人愿意主动结交。同时又极度缺乏自信,不敢也不愿意参与到班级活动或者其他同学的交流中,最后导致每天形单影只,甚至走向自闭。
以上四种情况的产生并不是偶然,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个体初步走向社会,失去家庭保护,这是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上必须经历的阵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必须紧密联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是采取“怀柔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包容和关爱!
所谓“怀柔”,即怀柔政策,是历史上大国用政治手段笼络其他民族或国家,使之归附自己的一种政策。用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则是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找到平衡的沟通平台,并对他们所表现的异常予以理解。但凡觉得自己异常的学生,都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不喜沟通,如果老师不懂得适时进退,安抚学生,那么就永远不知道学生的真正想法,也不能及时掌握班上同学的思想动态。学生和老师很难做朋友,一方面是学生的防范意识强,另一方面是代沟问题。但学生对老师的敬畏和信任也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教师合理使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不难实现。要做好怀柔政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利用班会,谈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让学生明确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区别。第二,以己为例,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尽量减小代沟,让学生愿意和老师敞开心扉。
第三,以退为进,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只有老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学生的交友困境。就以本班发生的一件事情为例,班上一个男生缺点一堆,每次和他谈话,他的每一句话都能把老师呛晕。某天,我再次收了他手机后,他跟随我来到办公室凌厉地盯着我,愤怒地憋出三个字:还给我。冷静两分钟,压下怒火,笑着问他原因,他咬着牙说:“我考不上大学,也不想考。如果你还给我,我可以三科入围,上课不玩手机。”他的无理要求违反了班规,老师完全可以秉公执法。但这个学生一向话少,而且还算讲信用。我意识到这是个交流契机,就把手机给了他。几天后月考成绩出来,没有实现承诺。他主动来办公室,忸怩了半天,告诉我,以后不要管他,他只想考专科,以后一个人找个地方好好过日子。我问他难道不考虑父母,不考虑未来?他沉默半天说:“我不喜欢女的。”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男,自己给自己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了解了他古怪行为后的根本原因,我第一时间联系了他的父母,他在外打工的母亲回到他身边,尽心陪伴,改正了他非常多的生活陋习,人变得清爽干净,和同桌很快建立友谊。从其母亲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因为问题发现及时,孩子的偏激思想得到纠正,一切逐步走向正轨。因为从小母亲外出务工,缺失母爱,使得他对女性产生误解和厌恶,如果老师发现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面对学生的无理要求,老师可以适当妥协,以此来解决问题。
怀柔政策除了能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外,在解决问题上也事半功倍。班上一女生,家境优渥,学习努力,但本学期成绩一落千丈。我私下和她谈过很多次,都是沉默以对。直到有一天,我再次表达对她帮助的诚意后她才告诉我,她每天坐在座位上,很多时候都看不进书,都在想为什么以前和我要好的同学突然不理我了,为什么她们能迅速地交到新朋友,而我就只能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这个女生,不懂得如何处理朋友关系,不知道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都可以交新的朋友,在她眼里朋友的离去就是一种背叛。这种想法幼稚且荒谬,但在他们这个年龄认知里,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交际圈导致他们钻了牛角尖,但这种不懂并不代表他们不能理解,一旦老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指引,很快他们就能明白。经过开导,这个女生终于解开心结,露出笑容。班上另外一男生,因为自身性格的孤僻,不主动结交朋友,非常孤单,最后导致不愿意来学校,家长甚至在日记本上发现他有一定地厌世情绪。针对这个情况,老师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一方面私下找活跃的同学,在集体活动或者周末小聚的时候,都主动地叫上他,另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放下工作带孩子外出散心,让他投入自然,开阔视野和胸怀。通过以上人性化处理,孩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很快地重新融入了班级大家庭。
当今老师,必须走下神坛,融入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和他们平等相处。与此同时,还需要利用自己的阅历知识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以此扩大围绕在班主任周围的阵营,以随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处理人际交往。
当然,“怀柔”有的时候并不完全有效,有时候又必须和“高压”在一起,两者结合,恩威并施。但情感问题较为私密和敏感,往往没有对错,很多时候都是学生的一念之间,家长老师的忽略,让本来三言两语能解决的问题最终无法收场,所以新时代的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当好他们的后勤部长,还应该时常给他们温一碗心灵鸡汤,让他们在学习之余,把老师当成能说说心里话的人,能帮助他们处理“情感纠葛”的人。
宜宾市第三中学: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