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静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心理疾病不仅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情感伤害,也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经济的加重。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生存的最重要场所,是青少年受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家庭心理教育入手,对减少青少年的心理疾病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 原生家庭 心理健康
原生家庭是指个体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人生体验的最初场所。原生家庭是青少年经历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是个体开始最初的生理、心理、情感情绪等层面学习的场所,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这是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结构、父母关系、家庭氛围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性格发展、心理健康。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习惯、为人处世方式、学习能力的培养等都是在原生家庭习得的,尤其是价值观和信仰的养成。青少年对自我的看法、人际关系的处理、情绪情感的协调都根源于家庭的教育。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终极一生的。因此分析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剖析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一)青少年时期的自有属性
青少年时期是指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我国心理学界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年龄范畴为11-28岁。这个阶段是个体的青春发育期,此阶段青少年的生理迅速发育并趋向成熟,是心理和社会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渴望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内心敏感,渴望得到尊重,加上自身的不成熟又缺乏应对心理急剧变化的方法和能力,容易产生诸多的心理矛盾和问题 。
(二)主流意识的引导缺失
受当前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时代大背景的变化引起的社会心理变化总是会先敏感地反映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之中。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达,各种信息层出不穷,主流意识形态的逐渐瓦解加上对西方文化的毫无批判性和选择性的的吸纳,带来了价值判断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个性化,各种观念的冲突所造成的混乱,让处于人生的脆弱期和敏感期的青少年无所适从。时代更迭信息越快,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就越突出。
(三)青少年个体存在的不良心理
受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少年个体中存在不良的心理问题,比如反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懈怠的生活态度、过高的物质需求、错误的思想意识、畸形的需要结构、心理不平衡、耐挫能力低、精神空虚、愤世嫉俗等,决定了他们对不良刺激内容的消化困难,致使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比如思想极端、情绪过激、人际交往障碍、自信心不足、过分焦虑或抑郁,独立自主性意识不够、自律性较差等。
二、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一)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
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就是父母居于高处,孩子只能被动接受父母命令。这种方式的父母多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一旦孩子出现不符合父母意愿的行为,就是一顿暴揍,忽略孩子的自尊、心理和人格,这类的父母并不重视与孩子的精神沟通,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成长的的孩子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性格内向、逆来顺受、极度自卑、不善表达自己、懦弱、长期封闭自己甚至患上抑郁症;一种是逆反心理较强、不受控制、行为偏激、心理扭曲。当然,人作为个体具有异质性,不排除极少数青少年在专制教育方式下养成极度自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具有较高的抗压性。
(二)保护型家庭教育方式
保护型家庭教育方式成长的孩子也具有双面性,有利的一面是帮助孩子养成关心他人的意识,让孩子感受到爱,不利的一面表现在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长期受父母的保护,孩子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妈宝男”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保护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基本上都存在竞争意识不强、进取力量不够,生活欲望较低等现状,缺乏对社会行为的辨别能力,对于紧急的突发性事件应变能力差。也会有部分孩子出现过分依赖家长、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脆弱、抗挫折能力低的现象。
(三)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
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带来不良影响远远高于专制型教育方式带来的影响。溺爱型家庭环境中,还是是高高在上的“皇上”,处于对孩子的疼爱,对孩子的要求是百般答应,认为孩子就应该得到最好的,忽略了对孩子的吃苦意识、动手能力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长期的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接受爱而不会付出爱,只知道让家长为自己服务而不懂得感恩父母。一旦需求达不到满足,有可能会采取不道德的途径来获取所需。这种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自私任性、幼稚懦弱,缺乏开拓创新谨慎,善于逃避,缺乏责任感。
(四)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是当今社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育方式。留守儿童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长期远离父母,而受“隔辈亲”的影响,祖父祖母对孩子过渡溺爱,更易引诱孩子走向不良道路。在这中家庭教育模式中,父母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需要保障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即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造成对孩子不管不顾,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种家庭的孩子普遍存在没有安全感、对他人他事冷漠、早熟的特征,易受不良影响走向歧途。
三、强化家庭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家庭教育模式应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特点,从教育现状出发,以合理期望、全面发展以及家庭氛围为出发点,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进而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更新家长理念及教育方式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进行有效沟通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将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只重视“智”而轻“德体美劳”。尊重和平等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父母应放下架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欣赏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进行有效沟通,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效沟通不强加意志,不随意敷衍,不够度骄纵,不放任自流,要允许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诉求。
2.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做到言传身教
家长应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带来不可预想的后果。因此家长应主动学习掌握心理学、法律常识等,只有自身修养提高了,才能随时发现判断子女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引导,采取恰当的方式及时解决。家长的言行一致,品行端正,家长的为人处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和正能量教育孩子,会比空洞的说教更具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氛围
1.调整父母期望
当今的父母多为80后、90后,这一代的父母改变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而追求优生优育的观念。从“多子多福”到“优生优质”的观念转变,会普遍出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多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氛围,需要家长调整期望值,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做自己,避免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父母应针对子女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培养措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子女发展意愿为依据,帮助孩子养成健全人格,不要盲目跟风、照搬别人的教育模式。
2.营造良好家风
家庭是社会关系和时代发展的缩影,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风虽无形,但却从诸多角度、层面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相关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的感情较好、性格开朗,孩子的心理就会比较阳光积极,性格也会比较活泼。如果父母性格比较孤僻且少言少语,孩子则表现为比较压抑、沉默。如果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会导致孩子性格冷漠。如果是重组或不完整家庭,则孩子的身心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对婚姻、伴侣产生抵触情绪。相反如果父母是高级分子、恩爱甜蜜,热爱读书,家庭拥有较好的读书与学习氛围,则孩子会比较上进。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家风、父母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对孩子的成长是重要且必要的。
(三)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三方合力
青少年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家庭方面应做到多头并举,注重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运用多种力量教育、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联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板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联系、沟通,相互协作开展工作,家长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扩充自身的综合修养。学校也要加强对家长进行家庭心理教育的引导与普及。通过“家校合作”,促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注重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和方法。
其次,重视并利用网络优势,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当前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对孩子的心智发育和价值观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中要重视网络知识引导,顺应时代的潮流,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方便便捷的优势借力教育、顺势引导,预警网络诱惑犯罪,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最后,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三方合力。完善立法,强化家长的法律责任。家庭教育要和社区教育紧密相连,建立完善的社区心理教育服务指导体系,从各方面建立系统可行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殷文勇,王道宏.浅谈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读写算 - 素质教育论坛,2016(24):67- 68.
[2]辛海琳.关于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探讨[J].教育界,2016(18):40.
[3]车国燕.论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才智,2016(1):130.
[4]刘小俊.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教育教学研究[J].2009.18.
[5]贾晓波.家庭教育不当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18~19.
[6]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71-75.
[7]张青方.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青年研究,1998,(5):1-11.
[8]余毅震.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7(2):89.
[9]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0]师保国,雷雳.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11]蒋芳云,周晓阳.论家庭德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12]李景华,郝雁丽.家庭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3).
[13]王媛,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甘肃高教学报,2016(2).
[14]陈渝,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山西农经,2019(9).
作者简介:
张静静(1991-), 广东科技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兼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