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重庆两江新区民心佳园小学校 重庆 401122
【摘要】在小学语文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都重视习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大胆地表达心中所想,本文通过重视生活体验、重视过程指导、重视评改合一等方法,教会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习作。
【关键词】自由习作 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写话”的年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在第二学段“习作”的年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在第三学段“习作”的年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说明课标理念下的学生的习作应该是“我手写我心”“怎么写都可以,写什么都可以”,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写作的天赋和潜能,鼓励学生体验、感悟社会生活,激活思维,发挥创新思维力,真实快乐地表达内心世界,倡导自由习作。
自由习作,并非放任自流型习作,而是在教师科学的方法指导下,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自觉主动地抒发,文从字顺地表达。
一、重视生活体验,鼓励差异性表达
叶圣陶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者、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这就说明了写作需重视作者的生活体验。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体验是诱发创作冲动的原动力。没有生活体验,没有了生活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历练、知识经验、思想情感、语言材料的储备是作文必要的积累,是构成习作能力的直接基础。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进行引领,可以体验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拟真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引到习作的课堂中来。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年纪小,生活历练少,体验不够,积累不足,教师就要多创造机会,如多在班级中开展一些全员参与的活动,让学生丰富体验,累积表达的素材。
重视生活体验,也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自由习作的重要前提。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习作的层级水平上。
它不要求每个学生每一次都能完成一篇整齐划一的作文,而是或片段,或整篇,或长或短,或诗歌散文,或议论抒情,都允许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对于表达实在有困难的学生,允许他完整地写一段话也可以,从而使班级的学生习作呈现出差异性的美。
二、重视过程指导,重视奇妙性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重实践,重过程。”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在具体的训练中及时给予提醒,把错误及时地排除掉。习作教学的时候,可以渗透一些必要的写作知识。写作知识力求精要有用,不必追求系统化,能帮助学生写作的知识都教一点,更重要的是启发其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创造性地表达,鼓励奇思妙想。
自由习作需要营造宽松的氛围,需要制造思想碰撞的机会,它是学生发现自我的一种手段,其本质就是引导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语言去再现个人独特的思想,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通过笔尖缓缓流淌。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找素材,如何列提供,如何用支架,如何去下笔。要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创造性地观察世界,描写世界,表现世界,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达自我。
学生只要在充分被尊重的情况下,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会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从而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而语文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一过程的指导,见证学生习作成长的每一步。
三、重视评改合一,落实规范性表达
都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在评改方面做得不够,往往是习作技巧指导得多,评改方法关注得少。倡导自由习作,就要重视评改合一,充分利用讲评课40分钟的时间,及时肯定学生的创作优点,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教给修改的方法。同时,学生在赏析优秀作文,评点同伴作文,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学会习作方法,提高习作质量,增强习作能力。教师也在这样的尝试中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习作教学质量。
而在评改的方式上,除了教师的全批全改,教师还应当多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或同桌互助,或小组共议,或片段赏析,或全文点评,总之学着放开手鼓励学生尝试习作的评改。在评一评、改一改中习得方法,增加积累,丰富自由习作的内涵。
自由习作,势必也应该遵循习作内容或是方法的规范。小学阶段,多以命题习作或是半命题习作为主,通过讲评和反复地修改,逐步在学生的头脑中种下某一类习作应该怎么写的习作范式,在长期的训练中学会规范地表达。
所谓自由习作,是在规范习作能力之上的飞跃。学会了自由习作,做自由人,写自由文,其乐无穷。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应以开放的视野、宽容的心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作为坚实的后盾,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在神圣的语文殿堂里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