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的课堂导入教学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李先军
[导读] 近年来,课堂导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方式,

        李先军
        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小金中学    624200
        摘要:近年来,课堂导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方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及巧妙的过渡衔接,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在正式的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导入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小型课堂演示实验,或者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疑问,或是利用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以此巧妙过渡到新的课程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导入;导入教学
        基于新的时代背景,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只停留于知识的直接灌输,应该做出相应地变革。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探究意识的人才,因而教师需要抽出一部分精力用在课堂导入教学的设计上,使得新课的导入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引入新颖的课堂导入模块,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井井有条、有始有终,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在实际的课堂导入教学设计中,物理教师可以安排与新课具有密切联系的课堂演示实验,以此来导入新课。一方面,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对新课的导入十分有益。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放映实验范例或者进行小型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旨在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巧妙过渡到新课的有序展开。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杠杆”学习中,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兴趣。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需要的主要实验用品:一个简单的杠杆支架、若干相同重力的钩码、尺子等。接下来教师开始进行演示实验,首先是先拿出杠杆支架,调节螺母,直到水平平衡。然后在两端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直到杠杆重新平衡。最后,重复上述步骤,不断改变两端钩码的数量,通过调整位置,最终达到平衡。演示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片刻,探讨这个实验的原理,为何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等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实践中能够看到这种演示实验导入方式,有利于新课的顺利展开。
        二、教师巧设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巧设疑问,给学生以启发,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与接下来新知识的关联性。教师若是只是单纯的提出问题,就不利于新知识的衔接过渡。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有助于新课程的开展出发,巧妙设置具有探索价值的疑问。另一方面,在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上要得当。问题过于困难,就会让学生产生困惑,问题过于简单,又不能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这两种都是不可取的。问题设置要让学生能回答出一部分,或者明白现象不懂原理,这样才能使得新课徐徐展开。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光的色散”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如下疑问:“太阳光明明是白光,为什么在雨后会出现彩虹?”“太阳光透过三棱镜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对彩虹并不陌生,只是平时习以为常,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彩虹的原理。对于太阳光透过三棱镜的现象,有的学生能说出产生一条彩带的现象,有的学生却没有注意过。

总体来说,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种程度的疑问能恰到好处的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同时没有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这种巧设疑问的课堂导入方式,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十分有利的。
        三、利用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物理知识通常都是由于生活情境的启发并且加以探究而形成的,教师在物理课堂导入教学时也应回归于生活,使得物理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教师在课堂导入设计上要基于新课的知识体系,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人们在生活中的经验认知有时候会和科学的物理想象产生冲突,甚至大相径庭,这种迥然不同的现象颠覆了学生的认知,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除此之外,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进行新课的导入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课开展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生活中的透镜”学习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认知情况描述以下现象:当大家去照相馆照相时,照相机里呈现的人物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这个时候,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当然是正立的。”教师接下来会告诉同学们:在早期的照相馆里,摄影师看到的是缩小、倒立的像。现在的相机特意将倒立的像转变为正立的,也就是大家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成像情况。学生对老师的说法一时不能接受,表示不能理解这种情况,这种认知的差异有助于学生积极融入新课的探究学习。
        四、温习旧知识法,导入新课
        圣贤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由此,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导入新的课程,形成前后连贯的知识体系。教师在使用温习旧知识导入新课的方法时,需要明确其目的是为了顺利的引入新的知识,教师要注意温习旧知识的程度,不能顾头不顾尾。温故是手段,求新才是目的,教师要对新旧知识进行反复的推敲,设置富有层次化的问题,以此达到温习旧知识和开启新知识并进的目的。此外,这种导入方法的使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当新旧知识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所区别时才能采用。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汽化和液化”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复习已经学过的“熔化和凝固”知识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固态的金属在温度很高时会变成液态,这是什么原理?2.对液态的金属继续升温,会出现什么现象?3.我们已经学过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那么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又将如何转化呢?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基本能回答出前两个问题,对于第三个问题并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这种情况是十分合适的,既让学生对旧知识有所复习,又恰当的引出了新的课程知识。
        总结
        总之,初中物理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反复琢磨,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和所教学生的课堂导入模式。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用实际行动做学生的模范榜样。教师要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生趣活泼,让学生在知识探索中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撖爱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课堂导入方法的研究[J].学周刊,2021(04):25-26.
        [2]殷晓丽,李文韬.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课堂导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236.
        [3]刘佳.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4):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