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王瑜
[导读] 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深化,新时期的体育教学目标,应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王瑜
        湖南省澧县第一完全小学 415500
        摘 要: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深化,新时期的体育教学目标,应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学会尊重学生自然的成长规律,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简化、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训练,争取成为一名高素质、全能型的栋梁之材。另外,教师还要探索不同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来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使他们更加热爱运动,建立起终身的健康意识,如此一来,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也能走向更大的成功,助推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对于学生身体成长、思维拓展、智力发育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有机会完成自己喜欢的训练项目,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更不喜欢孩子参与危险性很强的课程项目,这样,教师教学计划的执行就变得愈发困难,极大地阻碍着基础教育事业长远规划目标的实现。要想改善上述弊端现状,需要教师重新确立教学目标,运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不断增加一些趣味元素,来吸引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另外,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也是极为关键的,有必要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多方关注。
        一、情景教学法,提升学生兴趣
        体育是在小学学习教育阶段不能缺少的学科,体育教学一般都在体育馆进行,因此,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与其他学科有所差异。情景教学法,通过新媒体教育技术来营造活跃气氛,用这种新方式让学生们更加喜爱体育,并激发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的注意力。动感的节奏可以带动课堂氛围,通过提问让学生们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从而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们的想象,并能激发学生们对体育运动更大的热爱。
        二、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和设施
        不管是城市學校还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理位置或校园场地、面积的制约,导致无法在短期内改善体育场地和设施。特别是城区学校,尽管有较为充足的体育器材,但由于校园面积小、在校学生规模大,导致现有体育场地和设施在短期内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对此,学校只能面对现实,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开展体育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三、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
        广大小学体育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加强业务学习,转变思想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方法的采用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以保证技能目标的实现,如增加练习次数,保证学生通过多练习来掌握所学动作技术;提高运动负荷要求,保证体能目标得以达成。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内,既学会动作技术,又保证体能的提高。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教学中所传授的技能,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多参加一些职业培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掌握几门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项目,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四、体验式教学,增强体育魅力
        体验式教学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要让学生们切实参与到运动中,真实地体验到体育的魅力与乐趣,另一方面就是塑造崇拜精神,学生们通过了解体育明星的运动发展史,树立一个偶像,以此鼓励自己成为榜样。除此之外,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学校里所储备的辅助教具也可以承载起上课所需,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运动中。
        五、优化教学评估,提升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注意优化体育教学评估,以此来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评价中,体育教师要以激励为主,对小学生进行个性、中肯的评价。教学评价的创新,旨在通过制定客观、公平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小学生进行无差异性的成绩评价。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通过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学习态度等,客观地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估。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在激励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让小学生不断调节自己的状态,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体育评价体系较单一,只对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进行评估,而现代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地把体育精神、运动技能、体育文化等方面作为考核项目,让小学生不仅重视体育成绩和个人身体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热爱体育运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结语:总而言之,新时期应有新变化,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组织训练活动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按照素质教育基本原则确定学生努力奋斗的方向,立于本职,达到创新。学生切实感知到体育学科的魅力所在,主动参与着不同类型的训练项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便能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娜娜,韦宏浩.小学体育教育问题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5(9):528-529.
        [2]孟云萍.太原市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6,4(20):321-322.
        [3]李术芳.关于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3):188-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