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10kV配网工程设计实践思考 赵科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赵科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电能的需求不断增加,配网工程建设越来越多。
        四川云能水利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电能的需求不断增加,配网工程建设越来越多。本文阐述了10kV配电网络的发展现状,对10kV配网自动化建设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完善10kV配网工程设计的措施。
        关键词:10kV配网;工程设计;实践思考
        引言
        电力系统建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10kV配网供电的稳定性,能够为电力系统功能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与电力工业发展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配电系统与用户联系密切,其主要功能在于电能供应与分配,因此科学开展10kV配网供电工程设计,对于供电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强化具有重要意义。
        1分析10kV配电网络的发展现状
        纵观全中国的配网运行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的网络运行,并且县级的10kV配电网络也已经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与电气设备实现了较为有效地结合,无论是配网拦截还是通信技术等。也正是因为如此,县级10kV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性能的发挥也变得更加明显,电网的操作变得更加流畅,实时监测情况也更加准确,整体都迈入了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中。总的来说,配网实施自动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用电的质量和效率,并以此为基准点,满足电网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而这一目标的完成,就需要实现自动化建设的有效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县级配网运行中,10kV配电作为基础的运行系统,其自身的结构较为复杂,并且也牵涉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所以,也会产生相应的数据流。如今,10kV配网的自动化运行方式大致包括两种类型,首先,是采用分段和重合的方式进行设置;其次,是配网电缆采用环形设置的方法。前者主要是把配网用树状模式排列出来,这一排列方法可以自动排除电网运行中的故障,并选择另外一条可以传输的路径,恢复电能传输工作,确保供电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10kV配网的运行成本,而且操作步骤也不复杂,工作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较为得心应手,比较容易掌握个中的要领和技巧。而就后者来讲,这一方式的适用需要把环网柜安装在配网的内部,以此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化运行,这一手段虽然可以让10kV配网实现自动化操作,并且发挥出保护功能,但工程量却较为巨大,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就当下的农村地区配网建设来讲,大部分仍旧会采用高空架线的方式,利用架空绝缘导线的辐射面强的特点,形成10kV电网系统,最终承担起整个区域的供电需求。
        2对10kV配网自动化建设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2.1分析整体设计思路
        在10kV配网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严格坚持科学、有效的系统规划理论,在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帮助下,将设计人员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确保所设计出来的配网工程极具应用价值,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广泛收集各方意见,通过科学地分析与参考,对其设计建设方案进行不断改进。与此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对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在优化设计方案时必须严格按照城市具体发展规划,确保其安全性能良好,从而能够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2数据处理层
        数据处理层对从各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数据校验。针对配网图模数据,进行全景模型数据校验,SVG公共图形数据校验,保证配网模型统一。针对配网运行与检修海量数据中不完整数据参照其他系统进行估算填充,对无法处理的脏数据进行过滤,保证数据高度准确。对于其他异常的数据,进行异常记录待人工核对,最终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数据仓库模型,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去。


        2.3自动重合分段器
        以县级的10kV配网运行为例,电闸的开关大多都是依靠人工操作来完成的,只有部分电站采用声控的方法进行调整,或者是采用感应的模式,这一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电闸的开关控制体现出自动化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就可以利用自动重合分段器,让电网的控制管理能够向着科学化的方向运行,节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县级变电站中,要利用自动重合闸,对电闸进行有效控制,实现对电压的即时检测,启动延时输电程序,同时,还能及时把线路断开,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提高电流传输的稳定性。
        2.4设计导线截面
        10kV配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电流小、距离短,实际运行时极易发热,在一些线路的运行过程中还会造成一些电压损失。基于此,在选择其导线截面时需要高度重视其机械强度并严格按照经济性原则和导线最大输送容量的实际情况,实现对特定公式的充分应用。除此之外,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对线路负荷进行充分考虑,这其中包括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负荷。
        2.5稳步推行“成效指数”责任制
        建立以供电单元为单位的电网运行数据台账,依托电网建设后评价,持续追踪建设效果。制定改造前后指标对比表,通过改造前与改造后的网架结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装备水平等四个方面16个指标数据对比,综合加权得出供电单元成效指数,精准量化配电网建设成效。基于“1+3”设计管控模式,建立设计、运维、营销三方工作组的“成效指数”责任制,将各自负责的供电单元成效指数进行考核评分,考核结果与年终评选评优挂钩,进一步调动人员积极性。以实施成效为设计质量提升的终极目标,持续推动设计质量提升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6主要功能实现
        (1)运行指标监控:全景监控配网10kV线路及设备的实时运行情况,提供电网现状和配电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的查询浏览功能,实时推送故障跳闸、重过载、启停、母线电压越限、配变低电压、三相不平衡、末端电压过低等异常运行情况。
        (2)指标计算:提供指标配置功能,用户可配置指标统计间隔、指标计算公对系统各类设备台账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缺陷、检修、抢修等工单数据,提供诸如设备故障率统计、设备运行状态统计、设备在线时长统计等功能。根据需线路/站点、设备大类、设备类型、登记班组、发现时间、消缺时间等条件进行缺陷数据查询统计。同时可根据设备类型、生产厂家、缺陷性质、线路/站点、所述地区、登记班组、检修班组等不同维度按照各类条件进行分类统计。
        结语
        总的来说,持续性推动10kV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发展,是符合我国电力建设潮流的应有之策,也是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措施。本文从通信系统的规划、配网中心站的设计、环网形式等角度论述了10kV配电网设计的方法,整体上符合当下乡镇发展的基本情况,也尊重了区域的经济实际,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设计人员的参考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区域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是较为明显的,所以,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进程也有所区别,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参考文献:
        [1]司徒立恒.提升10kV配网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5):247-249.
        [2]沙雨踉.10kV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问题分析与解决[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12):99-100.
        [3]李德智.10kV及以下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3):77-78.
        [4]陶俊岭,李秋歌,袁玉军.10kV配网电力工程常见技术问题及处理措施[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8):231-232.
        [5]樊定龙.10kV配网工程设计浅议[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7):2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