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电影《推手》是著名导演李安的处女座。影片看似只是讲述了一位退休老人到美国与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后发生的一系列“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实际反映了由中美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引发的种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本文以《推手》为例,分析影片中所展现的由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带来的中美在家庭观念上的一些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原因,并掌握相关的应对方式,能让我们以更宽容、包容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从而跨越交际的屏障。
关键词:《推手》;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跨文化交际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松散,人们只关心自己及其核心家庭。与之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将集体利益置于自己个人利益至上,集体提供给他们提供保护,他们也反过来忠诚于这个集体。中国社会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而美国奉行的则是个人主义。因此,当代表着集体主义的朱老与象征着个人主义的玛莎在同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时,势必会产生种种碰撞。
二、电影《推手》中展现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带来的中美交际冲突
(一)家庭构成
受集体主义的影响,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人们认为儿孙满堂、人丁兴旺是一个家庭、家族繁盛的前提与象征。因此,“主干家庭”(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者直系长辈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模式在中国非常常见,有些家庭甚至是由“核心家庭”(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的“扩大家庭”模式。但在西方国家,儿女成年后不管结婚与否,一般都会独自生活,父母年老后也很少会与已成家的子女一起生活。因此,“核心家庭”模式在西方是主要模式,“主干家庭”的数量很少,更遑论“扩大家庭”。
朱晓生、玛莎和儿子杰米原本是一个和谐的三口之家,但当朱老从中国来到美国闯入他们的生活后,矛盾开始丛生。看似只是多了一个家庭成员,但实则是家庭模式的一个巨变——从玛莎所熟悉的“核心家庭”变成了朱老所追求的“主干家庭”。朱老虽没有对他们的生活指手画脚,但玛莎依旧感到极其不适应。影片中的一段对话可以窥探出这一点。当玛莎提出想要换一幢更大的房子时,朱晓生明确表示决绝,并说:“在中国,这间房子够住四家人。”
(二)父母养老
在西方国家,父母年老了也很少会与儿女住在一起,就算是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也会更倾向于选择住进养老院。其中一点原因就是受到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在讲求“母慈子孝”的中国文化中,对年纪稍长的或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非常深远的中国人来说,在家庭内部赡养父母几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父母养老问题其实也关涉中美如何孝顺父母的问题。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在美国等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人们认为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个体。因此,“对于‘孝顺’的概念西方国家的青年不仅不能接受,而且也不能理解。”
影片的结尾,朱晓生对朱老说的一句话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当朱晓生在监狱见到朱老并哭着求朱老跟他一起回家、而朱老拒绝后,朱晓生说:“爸,你看我在美国这么多年,拼命地读书、找工作,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家庭,我希望有一天,把您接来美国,让您过几年好日子。”这句话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了中国很多儿女的真实形象——他们将孝顺父母、更好地赡养父母看做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而这对于从小就接受个人主义思想教育和熏陶的玛莎来说,无疑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
(三)传宗接代
影片16分钟时有这样一个情节:洗完澡后的杰米裹着一条浴巾在屋子里乱窜,朱老一把抱起杰米将其放在桌上,边掀开杰米的浴巾看其裤裆部位,边笑道:“哟,咱们传宗接代就全靠你这小宝贝。”朱晓生也在一旁笑着看着这一幕。
玛莎不解地问道他(即朱老)在干什么,朱晓生同样也是笑道:“没问题,爸爸只是想知道咱们朱家会不会断了后代。”玛莎听后,立即气愤地将杰米抱上楼,留下朱老一脸疑惑。
在较为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父母更期望看到家庭中男性成员的诞生,因为只有儿子才能延续自己家族的血脉。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传宗接代不仅是一对夫妻繁衍子嗣的问题,更关系着一个大家族的传承与壮大。这也是深受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集体越大、成员越多,这个集体的力量就更强大。但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人们强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意志。他们的家族观念薄弱甚至是没有,因此,“传宗接代”只是一个单纯的是否要孕育下一代的问题,且是夫妻间的私人问题。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玛莎为什么会愤怒和朱老为什么会对玛莎“强行”抱走孩子感到不解。
三、如何跨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一)避免认识上的误区
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双方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是一样的,而一旦发现对方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会感到困惑和失望,从而造成交际的失败。影片中朱老给玛莎按摩缓解胃痛这一情节便体现了这一点。坚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朱老对按摩、推拿等深信不疑,因此他好心想通过按摩穴位缓解玛莎的疼痛。但玛莎对这些是完全陌生的,这种与西医完全不同的、玄妙的治疗方式甚至让她本能地产生强烈的恐惧,所以她才会过分紧张而导致胃出血。
认为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一样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尤其是像朱老一类的老年人,但这会严重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对方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时间充裕的话,我们还应当提前学习他国的文化观念、生活习俗等,并善于将其与自己的文化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避免民族中心主义
朱老从中国来到美国,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中国的文房四宝、武术时用的剑、茶叶、中式服装……这一切都表明朱老虽然身在美国,但不管是生活用品还是生活习俗,都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气息。而当一家人在一张餐桌前吃饭时,两种民族中心主义产生了面的面的碰撞:一张餐桌,一边是丰盛的中式菜肴,另一边是简单的美式料理,朱老用筷子吃中餐,玛莎和杰米用叉子吃意面通心粉;玛莎用公用铲子给朱晓生夹煎蛋,朱老则用自己的筷子给朱晓生和杰米夹肉,两人都对对方的行为感到不满。
这些冲突就是由民族中心主义造成的。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会下意识地“用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任何人都无法完全避免民族中心主义,但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两种文化,应当明白文化没有优劣、对错之分,切忌抱着一种民族文化优越感与他人交流、交往。
四、结语
除了上文分析的中美在家庭观念上的差异带来的交际冲突,影片中其实还有很多,例如中美饮食习惯上的差异等。但这些冲突都是可以避免和解决的。就像影片结尾展示的那样,朱老搬到了中国城,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玛莎为朱老布置房间时,将剑挂在了墙上,并向朱晓生询问什么是“推手”,开始尝试着去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如果我们能对他民族、他国文化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之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种文化,跨文化交际将不再是一件障碍重重的事。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梁笑颜.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分析[J].海外英语.2019(21).
[3].樊瑶.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冲突[J].海外英语.2014(07).
[4].马兴祥.王欣芳.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J].当代传播.2018(06).
[5].周书粲.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价值观对比[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