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5期(下)   作者: 李阳锬
[导读] 改革是一个热词,大到国家,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李阳锬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第一中学   
        摘要:改革是一个热词,大到国家,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改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高中语文的教育目标和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应有的考试结果,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添砖加瓦。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高考分数论的影响,不论是语文老师还是学生,更多的专注于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提分技巧,忽视或淡化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民族基因。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其实,不仅不会影响学生高考分数,还会对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关乎学生未来,关乎国家未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与传统
        文化是什么?余秋雨说:“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基本技能的一种方式,而且对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延续,对文化的传播和促进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看到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一)这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文件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深刻的解读。
        国家教育司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中也明确指出,未来的教育应侧重于传统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继承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中国未来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目标之一。高中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语文老师不能失位,更不能错位。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中国高中语文课堂已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坚守好一线阵地,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深入课堂,让课堂有书香的味道,文化的味道,圣贤的味道。
(二)克服传统文化丧失危机的必然要求
   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道:“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同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是一样,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用经典树人,用传统文化育人,这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随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全球化,民族文化越来越没有了国界,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自己脚下的土地滋养起来的文化,才能真正恩泽子孙万代,才能真正融进国民的血液里。面对外来文化,接受固然很好,但不要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保护传统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华的文化血脉。语文老师要不断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力,不能让学生轻易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二、高中语文学习与传统文化相协调的措施
(一)基于课程理念,合理规划教学目标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教学资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好教材,讲好中国故事,有机的融入传统文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例如:在讲授杜甫的《登高》一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古代登高的文化专题视频,也可以开展课外拓展活动,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古人为何有登高而抒怀的文化情怀。

老师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思维,掌握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结合自身的实际,合理规划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形成一种常态,学生就会对传统文化更加的关注与热爱。
(二)采用情境教学,巧妙渗透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是多元的。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探索传统文化,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很有必要。例如学习一篇古代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拟写剧本,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情况,角色的生活,然后在表演过程中向大家展示角色。以《鸿门宴》为例,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不同的角色,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可以巧妙地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三)制定长远计划,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在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时,应制定符合实际需求和课程标准的计划。从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天开始,语文老师就要有三年的教学计划,在每一教学阶段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诗词歌赋到戏曲阅读,从书写训练到审美活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和文化影响,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培根铸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如以《兰亭集序》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逍遥游》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离骚》为代表的士文化,以《将进酒》为代表的酒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内在的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只有将课程建立在学生的浓厚兴趣之上,并培养学生们对积极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学生们才能更加积极地思考,并培养良好的气质和语文素养。
(四)开展更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外活动
        为了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并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仅依靠语文课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要把学生组织起来,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课外回归课堂,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体验中来,以鼓励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重阳节的慰问实践活动,这不仅会让学生走进社区,还会激发学生的诗词激情。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开展文化沙龙,诗词创作比赛,书法鉴赏活动,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五)讲解传统文化并鼓励学生广泛学习
        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深入践行,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养分。高中语文教师应学习大量传统文化知识,完善语文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和评估,增强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文化的软实力的提升,责任在老师,践行在每一位读书人。
         2013年以来,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届“中国成语大会”和两届“中国诗词大会”,从字到词到篇章,深入挖掘、体现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超过30亿人次收看,激起了全社会学习汉语汉字和经典诗词的热潮。组织学生观看相关文化视频,既解放了教师,又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一举两得。
         时下,由中央电视台鼎力打造的《典籍里的中国》,更是将学生阅读起来相对枯燥的典籍用演绎的方式呈现出来,受到了高中生的高度关注。老师只需守好教学阵地,并在观看后组织阅读交流与写作活动,学生自然就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了。
    老师用心教学,兼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就不会停留在口号上。
三、总结
    文化自信,源头在传统文化;民族复兴,责任在教学阵地。从教材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将课堂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新时代,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正值其时。


参考文献:
[1]王伟.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4):106.
[2]李亮.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赤子(上中旬),2016(21):2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