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西鲁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幸福小学 637300
摘要: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仍普遍存在着许多“虚假现象”,甚至于一些公开课也是“作秀”的产物,如课堂的垄断化、合作的固定化和师生互动的形式化等等,这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耗时多、成效低”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途径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才能真正地为学生减负,使学生学有所得。基于此,笔者立足自身教学实践与感悟,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作以简要分析,以期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导入;因材施教;多媒体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当中的重要构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有力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受应试目标的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这便使得学生无法感知语文的魅力,进而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从根本上转变语文教学长期低效的现状,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一、注重兴趣激发,采取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将学习当作一种愉悦的享受,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对课堂导入进行趣味化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课之初,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两则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植物)2.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打一植物)。很快,学生猜出了谜底。于是,我对学生说道:“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必须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答道:“要给它们搭架子。”接着,我追问道:“不搭架子行不行?为什么?”学生答道:“不行,不搭架子它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这时,我顺势引入了新课:“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如此,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坚持因材施教,充分关注学生
由于学生在阅历、兴趣、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依旧沿用同一教材、同一方法、统一要求来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不仅无法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甚至还会在极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厌恶情绪,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授课,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以《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教学为例,课前,我要求中、高层次学生搜集有关地球及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图片,并将其打印出来或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要求低层次学生根据导学案了解课文内容,并尝试做一做课后习题。在课堂上,我先是让低层次学生朗读了课文,再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为中层次学生提出了几个基础性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接下来,我让高层次学生展示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并谈一谈自己从这篇课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这样一来,不仅兼顾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电教手段
多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学生、教师和教材三方的桥梁。将其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将多媒体这一电教手段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图像、声音等元素将课文中的静态形象转化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及情感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四季之美》一文时,我先是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四季的景象,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四季之美。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四季独具特色的美,我运用多媒体相机呈现了“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的场景,并指导学生图文对照,体会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如此,通过采用多媒体这一电教手段对课文内容进行直观呈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深化了学生对四季之美的独特感受。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也应紧跟时代步伐而不断优化。要想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想方设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地创新与改进,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进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学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8(02):128.
[2]彭建蓉.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