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5期   作者:张琴
[导读]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迎来更多挑战,小学作为重要的基础阶段人们对其品德教育更加注重。

        张琴
        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塘官小学  561004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迎来更多挑战,小学作为重要的基础阶段人们对其品德教育更加注重。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学生思想品德理论知识,还要对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引导。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引言
        优良的教学课堂环境包括两层面。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长,综合利用音频、图像、视频等打造多元化教学环境,给小学生亲临其境的教学课堂感受和认知。其次,要激起小学生研究理论知识的能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化活动课堂教学是人性化教育观的反映,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是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主要是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回归生活的理念逐渐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中来,而这无论是对于落实推进课程改革、改善教学现状还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强调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有利于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学实践应“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促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回归生活是当前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方法。其次,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当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脱离生活、偏离现实的现象依然比较常见。
        2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2.1打造优良的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品德课堂教学的工作成效性
        为了激起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思想道德教师可以适度地转变小学生的学习环境——课室,为小学生开设“图书室”,通过开展多样化学习活动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与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自发地汲取相关知识,提高课堂有效性。例如,学习《饮水有知识》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需要在备课方面下足功夫,提前通过互联网搜索多样化的饮料图片,在课堂上使用投影展示,充分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在面对丰富多彩的汽水、乳酸菌饮料、茶、果汁等美味饮品时,其对“饮品”会产生较强的自主探究欲望。之后,教师应当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对不同种类的饮品进行识别,指出其名称、特征等,分享自己的试喝经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饮品的优缺点。在课堂中间,可穿插饮品试喝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种类的饮品请学生试喝。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传授合理的饮水方式,并介绍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印象。例如,教师要教导学生不喝生水、少喝冰镇或过热饮品、远离酒精、不能将各类饮料作为水的代替品用于解渴、不可过量饮用汽水等。

如此,学生就能够牢记知识与道理,并且充分体会探究与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不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与学生进行充分深入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探究能力、学习兴趣等。
        2.2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道德文化
        课堂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和学习的重要阵地。在网络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渗透道德文化,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以此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首先,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道德文化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国学大讲堂平台,让学生学习一些较为经典的国学书籍,像《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中庸》《道德经》等。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这些国学经典书籍中的部分内容制作成视频,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国学经典书籍的阅读。
        2.3创新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师填鸭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通过课堂的有效互动,加深学生的知识体验,引发学生的相关思考。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使教学更加的直观生动。比如在学习《当危险发生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火灾发生的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火灾发生时那种惨烈的氛围。还可以对近些年发生的火灾通过视频进行展示,播放火灾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让学生意识到火灾的危害性,从而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也可以用视频播放相关的灭火示范,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救和灭火步骤。还可以进行消防演习,加深学生体验,使学生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演习时,注意逃生的关键动作,掌握逃生的关键技能。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分组讨论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思考,表达自身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不同角度的观点的碰撞与融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热情。比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时事、热点新闻,涉及到青少年犯罪的例子,让学生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分析犯罪的原因,触犯的法律,发表自身的观点,并且思考解决的办法。并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他们处在那种情境下,要怎样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且强化学生的相关法律意识。
        结语
        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回归生活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改善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准确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并展开合理评价,促使学生在感知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真正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不断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戴继业.解析失误寻因纠错——浅谈小学品德课体验活动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49.
        [2]包春红.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思考[J].才智,2017(12):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