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杨海涛
[导读] 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信仰都偏弱,相关院校提出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杨海涛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省淮安市663300
       摘要: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信仰都偏弱,相关院校提出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但这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到内里。对此,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从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进行细化分析,来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自身约束能力以及抗压、排解负面情绪的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
         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人员应当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联系,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心理。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更具文化内涵,进而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确的处事态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成果的根本,是经过民族历史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和精神文明沉淀而来的总体。一般来说由儒、道、佛三个主流文化组成,有着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内容,对于国人的为人处世、行为规范都有着很大的指引作用,更是人们的精神归宿。传统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对当代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上更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拥有良好的抗压能力,有效的负面情绪排解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向
1、传统文化强调从自身出发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在当代大学生中时常有出现焦虑、抑郁、悲愤、沮丧的现象,而且还有一些极端无效的行为,对自身躯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一般来说出现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大学生自身认知程度、心理准备以及应付刺激没有正确的认知和有效的排解方法,进而导致大学生拥有不健康的心理,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针对这些情况我国传统文化上已经有很多的言论来帮助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来维护心理平衡。如儒家中所说通过自省自律来发现自身的问题,并通过不断的自身调整来稳定情绪,平静的应对一些过激现象。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问来思考应该如何做好为人处世。就如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对自身日常行为的复盘,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作出相应的心理调整,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维护。另外,在儒家中提倡静坐来调整,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引导人们能够从自身建设出发寻找到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提升方法。同时,在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用来处理事件的总法则,要求人们能够控制自身的心理情绪,追求相应的和谐。更有“以和为贵”的说法让人们在面对一些外界刺激的时候能够把握住内心思想,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从这些方向上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当有效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自省、中庸之道来维护大学生心理平衡、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抗挫折、提高承受力上有着积极指引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刚步入大学校园,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面对的是未知生活状态和工作的压力。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而且,大学生活与大学生过往的教学不一样,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面对学习、工作以及校园生活,能够自主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出团结和谐的班级、校园氛围。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定要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在这些方向上传统文化已经有了相应的指引,可以影响着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如在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上就有“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不器”的说法,要求大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正常的运用自身的智慧和潜能来处理相应的突发事件,并能够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不要因为一些小挫折、不顺利就自乱阵脚,要懂得顾全大局。此外,更有“君子固穷”“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以直报怨”等言论来引导学生建立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向对待挫折。同时更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来激发学生不仅要做好自身行为规范、思想品德的约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3、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和人格建立上有着相应影响
         心性修养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心性修养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来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上传统文化中提出了“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的说法,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建立心理健康的基础。同时在人格建立上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的言论引导大学生要懂得反思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控制。要求大学生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能够多方考虑,作出对自身、对社会负责的行为。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途径
1、完善社会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更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当下互联网信息时代,大学生每天都能够接触道各种不同的事件,还会了解到各种不同处理事情的方式。可以说在网路的世界就能够看到人生百态,这对于大学生建立理想人格和健康心理来说有着巨大的冲击。因此,需要全社会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利用社会的力量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道传统文化,学习到传统文化当中的精神文明内涵。对此,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将中华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一般来说可以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环境、社会轨迹当中进行传统美德的宣扬,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并从大学生关注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引进,激发大学生的了解兴趣,并在不断的观看、收听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自身的精神认知,不断的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同时,还可以开设专栏、专项活动让大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的行动当中,在具体事件的处理上能够真正的养成良好的品德,拥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此外,学校作为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更应当做好相应的宣传活动,可以在每一个重要的节日宣传相关的传统文化,以及一些历史事迹让大学生能够了解到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主题活动,让大学生能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例如:传统名篇阅读比赛,关于传统文化我了解多少的分享会,或者是开始一些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心理讲座,让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学习到相应的思想品德,为人处事方式,做到自省自律,保持健康的心态。
2、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引导家长做好心理健康维护
         家庭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一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认为大学生已经是大孩子了不需要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而且很多家长认为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维护上有教师已经足够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要想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要求家长拥有正确的心理健康认知,在日常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言传身教,并为维护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营造出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关爱。首先,学校对家长应当做好充分的沟通,让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范畴有正确的认识。例如通过微信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或者是要求家长关注学校的心理健康专栏,让家长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孩子的心理状况。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还应当定期反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让学生家长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哪方面的行为,避免给学生错误的指导,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其次,家长自身的为人处事,与人交往应当做好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一个三观正确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让家长的日常行为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最后,教师应当引导家长在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时候应该如何进行相应的排解,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尤其是大学新生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家长应当要给予相应的理解,多关心学生的适应情况,并在日常的沟通当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环境变化,周边人员变化,进而能够引导学生快速的融入到大学生活当中,乐观积极的融入的大学校园生活。
3、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应当拥有健康的心理,从自身出发探讨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来有效的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当时刻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同时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深入的挖掘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关系,利用传统文化知识来渗透、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引导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适应、承受能力。其次,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时刻进行关注与深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整理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从规律中探索相应的心理健康维护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多变的社会当中能够拥有自我的情绪释放、减压方式,避免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思想走偏,心理扭曲。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生活拥有热情,化压力为动力,勇敢的应对生活的挑战。尤其是针对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应当强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校园到社会的转化。最后,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做好相应的考核机制,促进教师能够不断的进步,评估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在的综合素质,确保教师能够成为学生良好的保障,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维护。
4、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加相关课程设置
         在当下大学院校当中虽然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有着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但是在面对专业课、技能课学习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实现心理健康的全面渗透。有些学校并没有开设相应的主题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表面的框架,并没有落到实处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而且,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部门都是由学生自主建立,并没有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支撑。对此,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每一个学期、每一个专业当中开设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将传统文化和心理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让各科教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因为每一个专业课程都有着相应的历史背景,都会涉及到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知识讲解的时候可以渗透教育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能够在各方面感受到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做好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次,积极利用好大学院校中的各大社团,利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中国特色的文化特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相应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心理,塑造出学生自尊自强的心理状态。
5、引导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完善学生心理健康认知
         一切的心理健康维护的根本就是学生个人,因此引导学生个人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加强自身的学识与修养,完善自身的品格。首先,可以从儒家思想出发进行学生独立、自主、自强、自尊等方面知识的渗透,利用儒家名人名言来让学生理解自主、自强、自尊,促进学生对个人道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视。其次,从法家思想来锻炼学生的法制意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能够坚守本心,能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然后,还要从道家的发展思想中引导学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当中要在自然规律的引导下进行发展和创新。最后,引导学生拥有兼爱精神,在日常与人交往当中懂得关爱、宽容、互助,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作出自身的一份贡献,促进我国能够往更强大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后形成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内容、思想品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标准,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当学会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将传统文化涉及的内容、品德、行为规范融入到教育当中,让大学生拥有全面的精神认知,强化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心理健康建设,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黄存良.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介入与治理[J].社会科学家,2020(01):154-160.
         [2]王乐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J].才智,2016(34):195.
         [3]刘薇.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与促进[J].语文建设,2016(18):77-78.
         [4]平延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2):79-84.
         [5]尹顺民,陈卫平.中国传统文化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因素[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2):51-54.
         [6]章冬云.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J].求知导刊,2016(10):39.
         
         作者简介:杨海涛,19840917,汉,江苏泗洪,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中级,硕士,学生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