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药集团三精明水药业有限公司 黑龙江 151700
摘要:在相应的管理规范中,产品的质量不仅需要依靠相应的检验工作的实施,还需要依靠开发设计、生产控制以及物流管理等一些相关产品制造的重要环节。换言之,药品质量的好坏来自于其过程。从而为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的控制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产生原因及控制
前言:
保证药品的质量不仅需要可靠的检验方法,也要依托完善的生产过程,合理的生产过程对药品质量的保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诱发质量风险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生产的监控及风险的分析,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为生产提供可参考的依据,进而保障人类的生命安全。
一、对药品质量风险管理介绍
1.1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在一个可定有风险的环境之下,尽量将风险降至最低。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在早期发现风险,并且对于已知风险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并且采用回顾等方式,以便能够发现潜在的风险,并且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潜在风险,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药品质量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危险度降至到最低。
1.2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类似
对于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工作,需要与药品的科研、生产以及流通、使用等相应的药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同时也是保障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能够降低其质量风险。将上市时间作为依据,那么对药品质量的风险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市前的风险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在药品上市以后的风险管理。
二、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
1.1 药物自身的特殊性隐蔽性。药品质量的优劣只能由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设备和方法进行鉴别,一般人不具备鉴定能力。药品检验的局限性。再完善的检验方案也只是抽检,无法完全代表整批药品的质量。任何药品质量形成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专属性。对症治疗,患什么病用什么药,较难互相替代。复杂性。要在种类繁多的药品中选择对症药品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1.2 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水平落后我国工业现代化起步较晚,从而导致药品生产工艺水平和生产过程中控制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来讲相对落后,导致大部分药企药品生产过程以基于终点时间来判断的方式进行生产。制药技术和设备水准也相对较为落后,导致制药单元缺乏客观的条件控制和质量检验,使得目前我国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多采用批抽检的实验室检验来进行质量评估。这样一来,问题出现了,采用终点时间来判断时,缺乏对原理化性质变化的评估,而批抽样等实验室检验仅为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或者产前发现质量偏差问题,虽然通过参考《中国药典》相关规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管理,但由于药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生产难度增加,药品质量难以控制。国内药企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生产自动化程度不足,加之缺乏对生产过程参数的有效控制,极易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批次间质量存在差异等情况的发生。
1.3 药品生产管理漏洞硬件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厂房的选址、设计、布局、建造、改造和维护等是否符合药品生产要求;厂区和厂房内的人、物流走向是否合理;洁净区的内表面(墙壁、地面、顶棚)是否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避免积灰,便于有效清洁和必要时进行消毒;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改造和维护是否符合预定用途;各种管道、照明设施、风口和其它公用设施的设计和安装是否出现不易清洁的部位;厂区的路面及运输等是否会对药品的生产造成污染等。软件方面的风险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或不认真执行,把认证视为形式,制度形同虚设。人员方面的风险包括培训不到位、违反操作规程、不能严格履行职责、监控不到位等。
三、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控制
1.建立和完善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做好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控制,首先应建立和完善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其次应该要切实加强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最后应该充分发挥药政管理部门的导向作用。对质量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和完整,对确保药品生产的质量十分必要。以质量风险的分析以及评估,对目前公司中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了解,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确保,将风险出现的几率降低,将可识别性提高,使得药品生产中的风险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将经营风险降低。可将风险管理分等级:难以避免发生法规风险,导致出现巨大的损失,出现不良的影响;经常出现,可导致较大的损失,影响信誉;偶尔出现,损失较小。在药品生产时,应在风险发生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对于已经出现的风险,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程度,对于不可控的风险,应尽量减少其危害性。
2.切实加强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近几年来,过程分析技术在制药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美国FDA 在内的官方机构正在积极的推动过程分析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以期改变目前药品的生产倾向于采用离线和生产终端检验的现状,力图从过程、工艺上保证药品的质量。过程分析技术是一个通过对关键的质量、性能参数进行实时测量,用以设计、分析和控制生产过程的系统。目前,在国际上使用的过程分析技术工具包括:过程分析仪器、多变量分析工具、过程控制工具以及持续提高的管理系统等。结合质量风险管理和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针对具体的品种,对其生产工艺和质量进行分析,研究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确定重点控制的关键工序、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将药品的质量风险问题消除在生产过程中。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S)是目前发展最快和最具有前景的过程分析技术之一,有望在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NIRS 能够作为如混合、干燥、提取、结晶等制药单元操作过程的有效的检测手段,实现这些单元设备的数字化和定量化运行。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有望改变目前主要依靠经验和事后检验来决定过程是否完成的现状,消除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盲点。
3.充分发挥药政管理部门的导向作用。随着药品企业的发展,药品的风险管理逐渐成为工作中的重点。世界上的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监管体系,并成立了针对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监测机构,明确了药品监管的立法,对药品生产过程的监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我国现阶段仍以行政监管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没有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可以参照的指导性意见。为了完善我国的药品生产,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指导性作用,提出评价方法与报告指南,在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我国的药品生产制度,使药品生产能够得到保障。
结束语:
总之,药品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品生产过程中风险存在的普遍性,控制不当会导致严重的药品质量问题。药品生产企业应对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控制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将潜在的质量风险降到最低。另外,药品生产企业、卫生和药政管理部门宜加强合作,在做好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控制的同时,对药品供应链和使用等环节也应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将药品的质量风险降至最低,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何继花,张松林.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7):166—166.
[2]王诤帅.制药企业生产质量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20):63-89.
[3]杜小菲.关于药品生产许可与上市许可制度分离的研究.西北大学,2019,(12):.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