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及分类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宋绪海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对金属材料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身份证号:37158119901114XXXX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对金属材料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属热处理工艺水平不断提升,使金属材料的处理也更加理想。提高对金属热处理的能力,不仅可以提升金属物理属性,还间接对工业生产发展提供支持保障,应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重视新技术在金属材料热处理中的应用,实现节能减排。本文从金属材料热处理过程着手,简单介绍了金属材料热处理各步骤,同时,介绍了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及分类。由于钢铁是工业上应用最广范的金属,而且钢铁显微组织也最为复杂,因此热处理工艺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金属材料热处理;退火;淬火;回火
        1 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
        金属材料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具有不稳定性。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属的耐磨性、强度、硬度、抗疲劳性等,满足对金属材料不同的使用要求。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改变金属的硬度、导热性、导磁性,柔韧性和延展性等属性,不同的热处理技术可以获得理想的金属材料,助力工业化发展。
        淬火工艺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强硬度和耐磨性,因而在现代机械制造工业应用广泛。淬火工艺是金属材料热处理的重要工艺,为了适应对金属材料的不同需求,孕育而生出各种猝火工艺来满足需要。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在焊接某些合金钢时,热影响区中可能发生淬火现象而变硬,在焊接接头冷却到较低温度时,造成局部压力导致性能脆化,导致变形或开裂。在淬火钢回火后,可以调整和稳定金属的结晶组织,获得要求的强度、硬度满足使用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测试技术的不断完善,中碳钢淬火的断裂韧性比普通淬火提高大概一倍,应对其采用快速、短时加热。在淬火工艺中,马氏体板条外面包着一层厚100~200朋残余奥氏体,采用快速淬火,就会使其强度和耐磨性比其它冷作模的韧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2金属材料热处理分类
        2.1钢的退火
        退火是生产中常用的预备热处理工艺。大部分机器零件及模具的毛坯经退火后,可消除铸、锻及焊件的内应力与成分的组织不均匀性;能改善和调整钢的力学性能,为下道工序作好组织准备。对性能要求不高、不太重要的零件及一些普通铸件、焊件,退火可作为最终热处理。钢的退火是把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退火的目的在于均匀化学成分、改善机械性能及工艺性能、消除或减少内应力并为零件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退火的目的:
        a)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
        b)细化晶粒,消除因铸、锻、焊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和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c)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和开裂。
        2.2钢的淬火与回火
        钢的淬火与回火是热处理工艺中很重要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工序。淬火能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如果再配以不同温度的回火,即可消除(或减轻)淬火内应力,又能得到强度、硬度和韧性的配合,满足不同的要求。所以,淬火和回火是密不可分的两道热处理工艺。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以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至A1(钢加热时,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适当方式冷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它是紧接淬火的下道热处理工序,同时决定了钢在使用状态下的组织和性能,关系着工件的使用寿命,故是关键工序。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保证相应的组织转变,使工件尺寸和性能稳定;提高钢的热性和塑性,选择不同的回火温度,获得硬度、强度、塑性或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回火的目的:
        a)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钢件淬火后存在很大内应力和脆性,如不及时回火往往会使钢件发生变形甚至开裂。
        b)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工件经淬火后硬度高而脆性大,为了满足各种工件的不同性能的要求,可以通过适当回火的配合来调整硬度,减小脆性,得到所需要的韧性,塑性。
        c)稳定工件尺寸
        d)对于退火难以软化的某些合金钢,在淬火(或正火)后常采用高温回火,使钢中碳化物适当聚集,将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


        2.3钢的正火
        正火工艺是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m)以上30~50℃,保温适当的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把钢件加热到Ac3以上100~150℃的正火则称为高温正火。
        正火的目的:细化晶粒、提高强度。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上大量应用的还是常规热处理工艺,今后,要日益改进和不断完善,要以少无氧化加热、节能、无污染和微电子技术在热处理中的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的热处理成套技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常规热处理进行技术改造,实现热处理设备的更新换代,全面提高热处理的工艺水平、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水平。
        3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
        3.1 振动处理技术
        顾名思义将振动器上获得的方向和动压力,转嫁到金属材料中,这种力量可以使金属材料在振动力的作用下使内应力得到抵消,极大的提高了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和柔韧性,使其更加稳定。通过不激烈的加工方式,使金属受力更加均匀,在不改变金属结构的前提下,实现微量变形。振动器技术较传统热处理技术更能增加金属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借助外力不激烈加工方式,来改变金属材料的自身机体,增加金属的适应力,减小受热时断裂和变形概率。并且该项技术普及率较高,易于工人操作、生产效果较好、能源消耗低、生产周期短、节约生产成本。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将振动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的数据编辑,将所需要的产品结果录入,计算机通过计算精准的控制振动器,又好又快的完成要求任务,提升生产质量效率,缩短生产时间,节约人力物力[1]。振动处理技术发展较快、技术比较成熟、使用成本较低、为企业减能增效,节能减排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3.2 超硬涂层处理技术
        在金属表面通过涂层技术处理,使金属增强硬度、耐磨、防腐蚀等能力。涂层技术降低金属材料与外界的接触,且不降低金属机体的韧性,通过降低金属机体之间的摩擦提高金属的使用寿命。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实验中发现,不同的涂层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灵活运用,在刀具的加工中,涂层本身的热传导系数比金属基体要低得多,在不改变金属成分的前提下,涂层技术能有效增加刀具等金属的硬度和韧度,减少摩擦中所产生的热量,从而提高刀具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同时超硬涂层技术的应用十分灵活,不受金属材料的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采取不同涂层,满足金属材料理想应用。结合计算机能实现对生产过程中涂层含量的控制,提升工作效率,在行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2]。
        3.3 化学渗透处理技术
        化学薄层渗透技术是将化学成分渗透到金属机体,从而改变金属的表层形态,这种技术较为简便,与传统热化学处理模式不同,对化学材料的渗透时间和渗透方法没有特定要求,因该技术对于改变金属材料机体较为迅速。该技术较简单,具有成本低、效果好、节能减排等优势特点。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在化学课上,通过使用化学薄层渗透技术渗透到金属表层,与金属发生反应,使金属添加化学特质,增加其耐腐蚀性、耐磨、耐老化、耐油、耐水、耐老化等多种特点,使金属的应用范围更广,应对不同的使用场景。目前该技术发展前景广阔,技术普及率高,操作简便,能提高金属材料处理时限和质量。
        3.4 激光处理技术
        激光有着集中性、能量性,方向性等优势,十分适用于金属材料的热处理。运用激光进行局部或整体照射,通过热传导,改变金属原有结构。激光热处理技术,主要运用激光穿透性强的特点,这种方式比传统淬火技术控制的更加精准,且加工出的金属表面硬度更高,激光热处理的铸铁金属,其硬度从HB230提高到HB680,使用寿命成倍提升。对于激光加热技术,较传统技术灵活性更高,操作更简单易于控制。当激光加热结束时,因为快速加热时金属机体大体积中仍保持较低温度,故被加热区域可以通过金属本身迅速冷却,从而实现淬火等热处理效果。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将计算机与激光热处理技术相结合,研发出相应的软件对激光进行控制。经过计算机的精准测算和控制,实现全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降低学习和使用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自动化的准确批量生产。为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4 结论
        综上所述,金属热处理技术所处的地位和重要价值不言而喻,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金属热处理技术的科研力度,要在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工艺技术间进行分析,通过对具体技术的研究,确定优势和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崔波.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与技术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8(20):211-212.
        [2]钱宏义,钱文勇.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与技术分析[J].科技风,2018(33):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