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思维助推企业管理提升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樊鹤男
[导读] 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一切经营活动必须以遵循合法性为前提,法律风险防范是确保企业合法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依法治企工作贯穿企业发展始终。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洮南市供电公司  吉林洮南  137100
        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一切经营活动必须以遵循合法性为前提,法律风险防范是确保企业合法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依法治企工作贯穿企业发展始终。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形式呈多样化,所面临的法律风险逐渐增多,做好法律风险防控对企业稳健运行尤为重要。而作为企业基础管理的法律审核意见是法律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关,在企业运行中要充分运用法律审核这一有效的方法,全面把控合同审核、资金调度、工程建设、安全管控、质量要求等工作中存在的法律漏洞,保持清醒头脑,规范流程管理,做到业务闭环,更好的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关键词:法治思维;企业管理;提升
        1实现依法治企的重要途径
        依法治企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针与战略,如何实现依法治企需要从纪律、法律与规章等多维度着手。其一,依法治企要将党的纪律作为首要准则。党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99年创业奋斗史所凝聚的智慧结晶,是历经无数次实践验证的优良传统,因此要让纪律成为重要的行动准则,企业中的党员更是要以严明的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其二,依法治企必须坚持以法律为最低底线。学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懂法,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法律意识、提升法律水平、形成法律效果,在心中时刻紧绷一根红线,让法律成为重要的行为底线,法律是企业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红线,任何企业与个人都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为。其三,依法治企应当重视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纪律和法律在企业治理过程中最直接和最实务性的体现,《民法典》的出台,也引导着企业的管理者完善和调整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各企业要适时地依照《民法典》的内容,进行自身规章制度的修订,让规定成为重要的实务指南。
        2以法治思维助推企业管理提升的思考
        2.1发挥领导干部“关键作用”,系统提升全员法治意识
        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需要深刻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背景下加强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奋进者姿态,履行好依法治国实践者、推动者的职责使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工作中,不断增强法治意识,突出法制地位,奋力承担起全面依法治企的新使命新任务,紧扣企业管理实际,将法治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同时把大力推进依法治企作为落实年度重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打造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的法治企业。按照法治建设工作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因地制宜开展法治培训,结合实际重点讲解重大法律风险防控措施,开展法治建设专项检查并提出工作改进措施。利用党组织会议、中心组集体、主体党日学习等载体,对中央及上级依法治企重要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进行专题学习研究,不断强化法治思维,增强依法治企能力。建立重大法律风险专题讨论工作机制,具体的法律风险法律人员专业研究、涉案部门全程参与、党委集中讨论决策,确保企业重大法律风险可控、在控,进一步提升依法治企水平,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2.2建立完善依法治企的管理机制和风险防控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事务管理制度。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学法用法、普法宣传、法务管理、采购规范、合同管理、授权管理、“三重一大”等法律事务相关制度规定,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实现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为企业良性发展做好制度保障。二是加快落实、合理运用依法履职问责机制,制定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办法,将依法治企要求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中心组学习、警示教育、履职问责等方式,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企业管理和战略决策。三是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坚持“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围绕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保污染、劳动用工纠纷、经济纠纷、软件知识产权、商标专利、投资融资、资产管理、公益捐赠、招投标、采购合同(范本、签订、履约)等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全面梳理、排查、辨识风险点,建立企业重点风险清单及对应防控措施,确保法律风险全面防控、全面可控。四是建立严格的法律规范提前介入审查机制,重点针对采购项目审批、标书合同审查、规范合同履行、投资运作、招投标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法律审核提前介入,及早将各种法律风险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3阶段控制,构建法律风险防火墙
        企业法务管理可分为:事前预控、事中防控、事后救济三个阶段,在事前预控阶段,各职能部门及专业人员应在合规管理上下功夫,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并通过法律咨询、管理建议等方式,形成与企业相匹配的预控机制;在事中防控阶段,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合同管理、项目参与、招投标等监督工作,重视法务人员意见建议,发挥内部法务管理作用;在事后救济中,应制定有效的救济机制,当发生法律风险时,要运用法律知识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充分的维权,化解法律风险。
        2.4构建法治文化
        目前,各企业均比较重视自身制度建设工作,从总部到基层都建立了不少管理制度和规程。但从执行情况看,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制度与企业实际结合不紧密,有的甚至是从别的企业照搬照抄,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不了,制度如同虚设;二是一些企业规章制度被束之高阁,停留在纸上;三是相关制度流程未能及时修订,无法适应新情况、新要求,存在严重的管理漏洞;四是制度执行不到位,甚至有规不依、有章不循,随意变更操作流程。可见,制度的制定必须要体现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要求,努力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绝不可做表面文章。这就要求在制度的出台之前要进行了全面的调研,通过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走民主程序来提高制度质量和生命力,从而使各项规章制度更加“接地气”、更具有“人气”。在企业管理中要充分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面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参与主体,企业必须实现从“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变,真正把职工群众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体。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的特点,根据各自企业的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的背景,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法治文化。要通过学习、提炼、总结,建立符合企业实际,切实能发挥作用的企业法治文化体系,着力于构建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核心内容的管理框架,建立一套至上而下渗透着管理落实的文化系统;要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法治人文氛围和生产过程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全面提高法治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有效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的管理弊病;要尽可能用平等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管理矛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依法治企的宏观引领,全面依法治企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微观基础。推进依法治企、构建法治文化,培育法治氛围,要从日常的点滴工作做起,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方法;努力将制度管理转化为文化管理,使法治意识、安全行为从强化到渗透,最终在员工心中落地生根;通过党政工团协同推进,从视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力的打造,促进员工内动力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全员“依法守规”的本质转变。
        参考文献
        [1]朱国瑜.新时代下依法治企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J].科技视界,2018(29):283-284.
        [2]柴敬,薛美娟.强化合同管理规避法律风险[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27):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