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体综合体交通组织方案设计——以南京演艺中心为例

发表时间:2021/6/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6期   作者:张奕
[导读] 摘要:大型文体综合体由于短时间内集聚大量人流、车流,如何保障内部及周边城市交通有序运行成为难题。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大型文体综合体由于短时间内集聚大量人流、车流,如何保障内部及周边城市交通有序运行成为难题。本文以南京演艺中心为例,在分析其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的基础上,从外部交通组织、内外交通衔接和内部交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交通组织设计方案,为城市交通应对大型文体活动提供相关理论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文体综合体;交通组织;南京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对于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近年来,南京加快文体设施建设步伐,江南地区先后落成紫金大剧院、奥体中心、保利大剧院、江苏大剧院等一批大型文体场馆,有效补齐了城市文体功能。2018年南京演艺中心项目立项,建成后将弥补江北地区在文体设施建设上的短板。该项目属于大型文体综合体,含大剧院、戏剧院、电影院、多功能厅、轮滑场五种业态,地上二层、地下二层,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由于大剧院、戏剧院等业态在活动期间短时诱增交通量较大 [1],如何保障项目运营后周边和内部的良好交通运行水平成为关键问题。
        1、南京演艺中心交通组织主要问题
        1.1短时交通集散需求高
        结合不同业态的运营特征,南京演艺中心在活动期间一般会形成进场和散场两类高峰。根据相关实地调研,大剧院、戏剧院、电影院的集散高峰一般为18:00-19:00和21:30-22:30;多功能厅的集散高峰一般为早7:30-8:30和18:00-19:00。尽管散场高峰的交通压力往往大于进场高峰,但考虑进场高峰与城市晚高峰的叠加效益,我们认为进场高峰的交通组织条件更为不利,因而选取 18:00-19:00 作为高峰小时评价时段。经预测,项目高峰小时机动车发生和吸引量分别约235pch/h、521pcu/h。叠加背景交通量后,结果显示项目对周边3条城市干道、1处主要道路交叉口的服务水平造成显著不利影响。
        1.2周边交通条件不佳
        南京演艺中心位于长江与城南河、七里河的河口三角地,周边主要疏解道路仅滨江大道1条城市次干路。同时,项目位于城南河文化休闲带,周边大型公共设施集中成片,交通组织上需与周边地块相互协调。此外,项目用地与滨江大道、城南河堤顶路存在3~5m高差,给项目出入口交通组织和内外道路衔接增加了挑战。
       
        图1  项目区位图
        2、交通组织设计对策与应用
        2.1 外部交通:综合改善,提高可达性
        机动车方面,针对现状项目与应天大街过江隧道之间绕行距离远的问题,提出通过康华路组织私家车抵离交通,较现状城南河路路径缩短了1.8km。同时优化康华路红线宽度和道路断面,提升疏解通道通行能力。
        公共交通方面,通过新增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提高项目地面公交可达性。同时,增开与周边主要地铁站的接驳公交,并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
        2.2 内外衔接:差异组织,注重协调性
        考虑项目客流构成的多样性和出行方式的差异性,结合周边道路条件以及地块出入口布局,对私家车、大巴车、常规公交、接驳公交、出租车、慢行等各类交通流线分别进行组织,分析明确项目各个出入口的功能和交通组织形式,实现不同抵离流线之间的统筹协调、互不干扰。同时,在出入口交通组织上,加强了与周边青奥公园、长江之舟等项目的协调。
       
        图2  项目与周边用地交通组织协调
        2.3 内部组织:稳静处理,保障安全性
        内部交通组织重点强化机动车交通与慢行交通的空间分离,提升慢行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机动车交通主要位于一层及地下车库,其中一层流线快速联系地库出入口,释放内部地面交通压力;步行交通主要位于二层,与项目主要人行出入口、长江之舟以及周边城市道路形成安全、顺畅衔接;项目周边划定专门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引导私人非机动车、共享单车等在外围有序停放。
        3、实施效果
        本次交通组织规划研究提出的部分优化措施,包括对周边道路的红线宽度、道路断面、交叉口形式的调整,通过及时与规划管理部门对接,已经反馈落实到相应的控规图则中,形成了专项规划与法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好地保障了交通组织改善措施的实施。
        4、结语
        大型文体综合体具有客流规模大、客流集散集中、客流构成复杂等特点。本文以南京演艺中心为例,通过外部交通综合改善、内外交通统筹衔接、内部交通稳静处理等策略,有效保障了项目建成后周边交通的平稳运行,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博.大型文体活动核心区交通组织与协调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