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彭泽东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彭泽东
[导读] 摘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观察,建筑学和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存在关联共生的关系,这种交织的关系,令城市设计在很长的时间段存在建筑学和规划思维的移植现象,建成形式的设计被建筑学所主导;而城市发展的控制方面被城市规划所占据;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身份证号码:21018119910219XXXX
        摘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观察,建筑学和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存在关联共生的关系,这种交织的关系,令城市设计在很长的时间段存在建筑学和规划思维的移植现象,建成形式的设计被建筑学所主导;而城市发展的控制方面被城市规划所占据;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设计的发展,其多学科融贯和多专业协作特征更为清晰,建筑学维度关注城市设计的角度也在发生转变,更多地关注如何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层面.
        关键词:建筑学视角;城市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认知与实践基础不断走向成熟。在此背景下,城市建筑设计开始受到智慧城市理念的影响,建筑设计不断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智能便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宜居城市建设。为此,深入探讨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筑设计问题,把握好城市建筑设计细节,对于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1在建筑设计中寻找城市的历史
        我国建筑的发展进程表明,建筑由为神建到为人建,从浪漫主义到实用主义,从为一人建到为众人建。建筑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它最终的走向是为人而建、内外兼修。不同时代有不同形式的建筑,如埃及金字塔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特点,具有对称的特性,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古埃及人类的文明和智慧,从而获得当代城市规划的灵感,即古代金字塔的浪漫主义升华到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的实用主义。文物建筑往往与现代设计冲突,很多历史古迹因城市发展而不得不拆除重建,造成巨大的文化损失和资源浪费。城市规划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古建筑承载着历史,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当它与城市规划冲突时,不妨从文物古迹的角度去规划设计,将古建筑作为城市景观,既为城市带来旅游经济收入,又可大大提高城市知名度,有利于城市发展。
        2当代城市设计面临的城市多重复杂性
        2.1城市要素系统的多元性
        城市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在空间上的投影,是人类高密度聚集并持续演进的聚居地。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所承载的人类与城市构成要素共同作用及,共同演进的结果.城市不是简单地由建筑、道路、场地和设施等聚合而成的物质整体,而是一个具有多样生态系统共构并育的有机生命体。我们对城市的理解能力往往决定了城市设计的理念。当我们在完成一个城市设计时,或囿于知识的局限,或由于背景资料的缺失,往往会只知其一,而忽视其他。我们可能会关注城市保护而忽视城市活力,或者关注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的公平等。城市要素系统的多元性,要求城市设计必须深入理解多要素共同作用的城市形态形成机制,并基于相对均衡的多重价值判断进行设计决策,对城市形态形成的深层要素,诸如社会、经济和政治以及现实条件的穿透式理解,也对城市设计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城市功能构成的多样性
        城市既因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整体价值而存在,也因多样化人群的生活而精彩。城市空间要满足生产、生活、市政交通与游憩景观等多样化功能的需求,城市设计因此要对多样化的人群需求做出响应,形成互相关联、有机交织的功能活动组织。随着社会的进步,居民的需求从“物质文化需要”逐渐转向“美好生活需要城市设计需要在组织曰趋复合化的城市功能基础上,更加强调如何将城市设施与人的活动进行有机地组合,进而产生多样化的场景空间%。

场景空间不仅是多样化场所的功能承载,更是生活的诗化表达.需要以社会学和美学原理等为基础,以特定的文化价值为导向,从整体的视角来协调界面空间、公共设施、景观环境等的布局和设计,将多样性的人群、设施和活动有机而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人群吸引力的特定空间场景,承载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3城市设计的具体措施
        3.1  建设城市生态水绿体系
        关于海绵城市建筑,人们应该站在生态的角度去思考,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良好的平衡点,在保障人类基本的城市设施需求时,提高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建设作为关键的突破点,让水绿体系成为现代化城市设计的主题。水绿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城市设计绿化要求,还能有效提升城市环境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尘防沙的作用,为提升城市环境提供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在水绿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长期影响进行有效分析,充分考虑水源、河道等的长期发展状况,避免水利体系建设对城市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2由理念到行动
        城市设计理念是建立城市设计理性和逻辑的根本所在,这种理念不仅统领而且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各个行动环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战略性抉择。生态文明新时代城市设计的核心理念是把城市看作以人为本、生活与生产融合、与自然互生而并育的有机共生体城市设计以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为作用对象,通过协调并构建城市中人的行为活动、自然生态保育与人工建设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来回应城市的共生性理念。
        3.3进行绿色屋顶设计
        为了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需要对城市建筑物的屋顶进行绿化建设。与传统的建筑屋顶设计相比,绿色屋顶设计的保护作用和节能减排作用更加明显。在实际的绿色屋顶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进行合理的施工方案的选择。比如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室外的屋面会设置相应的排水系统,对其屋顶进行改造具有更高的难度。一般的绿色屋顶设计,主要通过在建筑屋顶种植相应的吸水性良好的植被,比如浅根、耐贫瘠、抗风等植物类型。同时,也可以与相应的花草进行搭配,形成小范围内的休闲园地。这种类型的绿色屋顶设计不仅能够对雨水形成更加明显的吸收效果,还能有效减少暴雨时下水道的排水负担,在夏季为人们提供更加凉爽的居住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实现。
        3.4建筑设计应遵循自然
        人们在建筑工程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在不违背自然规则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改造自然建造符合人类需求的建筑及温室,将原本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改造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优越环境,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冬天,人们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再比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进入蒸汽时代,经济取得巨大飞跃,建筑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当时发展的经济情况、人文精神,充分展示当时工业革命的气息,但过多的工厂建设破坏了生态平衡。再如,当代工厂多选址于主导风向的下方、河流的下游,遵循自然,尊重自然与人文。
        结束语
        城市设计已经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作为手段,城市设计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各层级和各类别规划;作为方法,城市设计在空间规划体系中无处不在。在国土空间规划宏大的治理体系背景下,城市设计面临着与规划、建筑、景观等各设计类型的整合。借助于大数据,我们也可以预见将大、中、小各级尺度城市设计进行贯通和融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去进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顺应城市发展的方向,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支文军.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J].时代建筑,2021(01):1.
        [2]赵剑峰,鹿维丹.城市设计中建筑创作应对场地限定的设计探析[J].大连大学学报,2020,41(06):104-108.
        [3]杨书景.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J].城市住宅,2020,27(11):158-159.
        [4]贡宇.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联性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20):23-24.
        [5]韩巧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产业科技创新,2019,1(29):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