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成本控制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陈佐桥
[导读]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具有施工效率高、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投资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4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具有施工效率高、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研究表明,预制构件成本远远高于传统模式。本文针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特点,分析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策略,以求促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成本;成本控制策略
        1前言
        20世纪以来,装配式建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凭借高品质、高效率和低资源消耗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环境等产生重大积极影响[1]。随着社会进步与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趋势。装配式建筑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层建筑等五种类型。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在施工材料运用上更加优化,既可以完成模块设计又可以根据用户进行定制型设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很少环境污染,装配式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而言是一种转型升级,对建筑发展、技术革新、理念转变、模式转型等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虽然装配式建筑在诸多方面有极大的优点,但是在国内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市场与成本存在着差距,预制构件生产成本则是遇到的最多问题。本文对预制构件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策略,旨在建设具有长久优良性能的建筑产品和社会资产,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品质、可持续建设与发展,意义深远。
        2预制构件生产成本分析
        在预制构件生产成本组成中,主要费用事项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模具费。由于国内对装配式预制构件熟练的人很少,因此设计、管理人工费用均较高。由于市场的多变性,预制构件的模具无法做到通用性,实际项目一旦与预制构件设计有偏差便导致预制构件失效,由此导致了大量的材料浪费,提升了成本。预制构件需要大量机械进行生产,如果生产计划不合理,则会使很多机器处于空置状态[2]。
       
        图1 预制构件成本分析
        3预制构件生产成本控制策略
        3.1提升生产管理模式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结合自身特点与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的管理模式,可实现成本有效控制。精益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先进的运营及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管理方法,达到随需求变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优化生产模式,推广更加平衡性的生产,不断根据市场容量调整生产量,从而降低人力、财力投入,以取得产品质量的全优化发展,减少准备、生产等环节中存在的种种浪费现象[3]。
        在装配式构件生产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应强化现场的管理水平,并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性强的机械设备,对生产人员进行合理分配,提升工程效率,从根源上降低工程施工成本。针对预制构件生产环节中的存在的成本问题,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问题。预制构件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以降低各种浪费资源为目标,因此需要结合生产管理的模式,从最大程度上利用各种废料,去除所有生产废料,不断提高生产及管理体系,使生产废料不断创造价值,避免因为废料无故浪费而增加材料成本。根据预制构件的各项性能指标、设计要求、使用环境等,合理选用原材料等,根据市场需求量来指定原材料的采购,根据生产需求量计划使用生产线,避免对生产线的浪费使用,对生产线的布置安排予以合理的规划。
        3.2升级预制构件的生产线
        目前大部分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较低,需要大量机器与人力的参与,行业标准化程度低,预制构件没有标准设计流程,加工厂家没有形成厂标,预制构件随着设计不统一导致生产线无法通用,自动化系统便也无法得以实现。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 约了我国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前进步伐。应借助现代自动化工业的生产线,自动化工业的生产线一种自流式的生产加工设备,即从原料进入生产现场开始,经过加工、运送、装配、检验等一系列生产生产线活动所构成的路线,充分融合系统、智能、自动的特点与技术,无论轻工业还是重工业,对于自动化生产线都有着较高的需求。预制构件生产线如果能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生产,将在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人为失误、高效率、低人员投入等方面取得极大的进步。为了很大程度上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避免预制构件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风险和意外,在加工工厂开始实施生产前,基于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的目的。
        3.3优化装预制构件设计理念及流程
        在预制构件设计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完成详尽的调研,完成各种测绘、核对等复核手段,避免出现设计数据错误,而且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予以详尽的考虑,应细化分析,即从设计人员、前期物资、加工设备、生产工艺以及施工场地等方面全面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这样可极大的提高设计正确性与通用性,预制构件不会因为与实际安装不符导致浪费,这样可实现预制构件的设计有效性。
        设计人员设计时,将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相整合,同时提高设计的精细程度。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构建制作及现场施工,三者整合,实现一体化同步设计。充分考虑各专业的配合施工,减少各专业图纸之间差错漏碰,降低构件不能用的概率,从而减少二次费用。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充分结合自身产能、技术水平等相应的配套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制造最优产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种工程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通过数字化手段,在计算机中建立出一个提供单一、完整、包含逻辑关系的虚拟建筑信息库,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所具有的真实信息[4]。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能够贯穿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可行性研究、概念设计、项目审批、方案深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采购、生产加工、施工建设、验收交付、运营维护、改扩建等全过程。对建筑物信息的创建生成、分析校对、交流传递及管理维护进行整合衔接,对项目的建造及后期的运营管理持续发挥作用。
        凭借 BIM 技术的应用,预制构件可以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建筑结构部件的集中生产,并将建筑结构部件运输至现场进行快速装配。从实际效果来看,装配式建筑使传统建筑的工期明显缩短,且建筑成本大大降低,这也为装配式建筑 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其中,作为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技术,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安装中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安装中的应用解决了早期装配式建筑普遍存在的装配效率低、装配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利用 BIM 技术的优势, 可实现装配式建筑安装逻辑的优化,使建筑安装过程更加科学、高效,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建造成本。在现代建筑领域,BIM 技术与装配式建筑 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在现代建筑行业的应用,促进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
        4结论
        装配式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重大革新,具有高效、方便快捷、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等特点,是21世纪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经过调研市场发现预制构件成本远远高于传统模式。本文基于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特点,分析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在设计模式上采用BIM可使预制构件过程更加科学、高效,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建造成本。在管理模式上借鉴精益生产,根据预制构件的各项性能指标、设计要求、使用环境等,合理选用原材料等,根据市场需求量来指定原材料的采购,根据生产需求量计划使用生产线,避免对生产线的浪费使用,对生产线的布置安排予以合理的规划。在生产线上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将在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人为失误、高效率、低人员投入等方面取得极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虎.PC装配式建筑中BIM技术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20.
        [2]孙磊,刘雅雅.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成本控制的研究[J].北方建筑,2019,4(02):79-81.
        [3]曹文.基于精益生产的MD公司生产管理改善研究[D].安徽大学,2020.
        [4]张国平,王凌艳,钱伟,等.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025):181-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