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基础处理的设计

发表时间:2021/5/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姚欢欢
[导读]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资源、水能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50余年规模空前的水利水电建设,不仅让我国相关区域的用电需求得到了保障,也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绵阳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资源、水能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50余年规模空前的水利水电建设,不仅让我国相关区域的用电需求得到了保障,也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作为蓄水工程主体的大坝,一旦失事将会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为了让水利水电工程能够稳定运行,一定要重视其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大坝基础处理的设计展开了剖析,希望相关人员能够采纳。
        关键词:水利水电;大坝;基础处理;设计
        大坝是极为重要的水工建筑物,其质量对水利工程发挥效益有着极大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因为地势形态的差异,使得大坝基础在建造阶段,经常会遇到各类问题,若不能科学地将这些问题解决,必然会对大坝工程的质量造成干扰。所以,在大坝基础处理期间,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式,合理的进行设计,保证能够从根源提升大坝的施工质量。
        一、大坝基础处理难点分析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坝基础处理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工程质量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到的干扰因素比较多,致使在进行基础处理期间,存在的难点颇多。
        第一,大坝地基缺乏稳定性,一般而言,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地址的选择,大多会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需要考量的因素颇多[1]。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想要保证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务必要做好基础设计工作。
        第二,基础作业相对较多,工艺十分繁琐。在水利水电枢纽大坝基础处理过程中,在地质层面,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颇多,而周围的环境也对工程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在组织开展大坝工程施工作业期间,应该强化对基础工程的重视,能够科学设计,合理施工[2]。同时,在设计之前,应该侧重考查周围的环境和地质条件,如果条件允许,则需要到施工现场进行验证,有依据的进行设计,之后才能开展后续施工。
        第三,对工程质量的评测难度较大。通常情况下,对于水利水电枢纽大坝基础工程来说,本身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项目结束以后,其质量的检测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工程的稳定性检测需要其开始运行后才能够开展。然而,在这一期间工程,工程基本已经定型,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必须要重建,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大,并且会影响工程的整体进度。因而,在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环节,必须要强化对质量问题的控制,只有这样,才可以降低质量问题出现的几率。
        二、大坝基础处理的设计方案
        由于大坝基础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的整体效果和水平,一定要设计前进行周密的勘测,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有针对性的对基础处理制定设计方案。
        (一)固结灌浆技术
        对于固结灌浆技术来说,主要是采用孔内循环分段式的灌浆办法,循环的方向是自上而下。在工程设建设阶段,根据河长的上下游河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施工作业,并且,侧重管控固结灌浆孔施工质量,以保证施工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3]。同时,在利用该方法期间,深度应该控制在5米左右。在灌浆期间,结合技术标准,结合孔序来进行施工。此外,严格检查各项设备,明确其是否存在问题,以保证可以让施工工作有序开展,进而提高水利水电枢纽大坝基础处理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二)帷幕灌浆技术
        对于这一技术而言,钻孔作业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务必要强化对其质量把控。其中,在具体的作业过程中,灌浆孔以较小直径为宜,但终孔的孔径不宜小于56毫米。同时,在施工环节,应该采用专门的设备,严格检测孔的清洁度,间距应该把控在5米到10米之间。对于孔斜的要求不需要太高,但一定要与规定的标准相吻合。


        (三)地基置换技术
        在大坝基础处理设计过程中,如果施工地点的土质不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和标准,还可对土壤进行置换。并且,为保证大坝工程的结构稳定性、安全性能够整体增强,如果条件允许,应该适当的扩大宽度。针对这种方式而言,对加固坝体有很大促进作用,对基础应力变形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整体结构稳定性的提高[4]。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水利设施基础大多都是在水下,属于一项隐蔽工程。故而,在对工程建设完毕以后,检测以及检验工作的开展难度很高,一旦有质量问题出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修复。对此,为了尽可能规避这方面问题,务必加大对质量的把控,能够强化工程质量的管理。
        三、大坝基础处理的具体设计分析
        (一)基岩加固处理设计分析
        在具体的水利水电枢纽大坝基础处理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让设计更加合理科学,首先需要严格的依照加工处理的设计原则进行。对于大坝基础来说,因为受到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及压应力时间较长,使得在组织开展灌浆作业期间,针对设计工作,应该做到妥善安排。并且,在实际的设计阶段,对于大坝基础下游,通常具有较大的侧应力。因而,在对设计工作开展期间,可以在下游允许的位置,适当的扩大固结灌浆范围,并将范围控制在20米到30米左右,保证加固处理工作能够做到位[5]。同时,根据具体的处理对象,应用固定标准,高效处理。在灌浆期间,若存在地质缺陷等问题,需要加大把控力度,范围应该控制在30米到35米,重力墩应该把控在15米到23米,河床坝段应该把控在5米到15米。此外,混凝土质量对于大坝固结灌浆施工非常大。因而,必须要加大对混凝土拌和比例的把控力度。
        (二)基础排水设计
        在具体的水利水电枢纽大坝地基处理过程中,基础排水设计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通常而言,大坝基础与水体接触的时间很长。所以,应该结合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基础内部排水展开科学的设计。针对基础内部结构,在实际的处理阶段,应该对封闭式抽排方式进行利用,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垫塘坝段以及泄洪坝段的扬压力。当压力下降0.4及0.25以下的时候,才能停止,确保坝体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在大坝基础中,较为常见的设施为排水口。因为功能的不同,大坝基础排水孔涵盖的种类也相对较多,诸如:封闭性排水孔。对于这一排水口来说,应该被安排在主帷幕后方,辅助性排水。
        (三)基础地质问题处理设计
        在组织开展基础地质问题处理设计工作期间,应该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方面,断层处理设计。在进行这一工作期间,应该对地质断层科学的处理,有效的调整基面,确保基面的锐角能够在50度角以上。一般情况下,如果基面的锐角没有超过50度角,则需要将实际现状作为依托,高效的对完整岩体最小厚度值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软弱夹层处理设计。一般情况下,借助掏挖处理的手段,对大坝基础中的软弱夹层部分进行处理,应该重点关注断层与软弱夹层交叉部位,合理的进行工程建设,增强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结束语:
        综合而言,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所以,在大坝工程建设期间,高质量的建设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基础建设,更是要严格把关,强化对现代化施工技术的利用,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大坝建成后的质量。因而,面对现阶段水利水电枢纽大坝建设,一定要科学的进行设计,提升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谌海锋.水利水电大坝工程基础的处理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8,11(06):183-184.
        [2]刘晓敏.水利枢纽大坝基础处理设计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3(10):198-199.
        [3]付龙飞.水利枢纽大坝基础处理的设计分析[J].水电水利,2019,003(011):P.118-119.
        [4]李宝芳,陆洋.水利水电大坝工程基础的处理设计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19,000(030):251-252.
        [5]宋精华.水利枢纽大坝基础处理的设计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11(14):131-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