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莉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摘要: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现代化教学理念指导与音乐情感教学的内涵,对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展开探究,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音乐艺术情感养成,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核心素养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情感
引言: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都是以音乐技能掌握为主导,缺乏深层次的情感探究,这一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契合度相对较低。因此,音乐教师需要积极转变固有的观念,进行教学方式与策略的创新,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实现情感养成。
一、音乐情感教学
提及音乐的核心,多数人都会认为是音乐作品的表演方式和内在文化,忽略了音乐自身所涵盖的丰富情感。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缺少对音乐作品中情感元素的提炼与感悟,对于受教育者的情感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情感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的存在形式,对于人们的影响往往大于智力因素,在音乐教学发展中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反思,认为音乐作品更重要的内涵是能够对人们的精神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从音乐艺术形式的数千年发展历史来看,能够成为经典传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表演形式和文化思想内涵上存在深蕴,更是有着独特的精神情感价值,从这一角度也不难看出音乐中情感对于人们品格塑造的影响。基于这种音乐认知下,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当深化对情感教学的重视,并利用音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感染和熏陶学生。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教学中融入音乐艺术情感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掌握音乐技能以及建立音乐艺术情感,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出发进行深层次的鉴赏与感悟,使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内在美,进而积极主动更多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相较于其他学科来看,音乐的实践性较强,在教师讲解完基础理论知识和技巧后学生可以进行练习实践,音乐以自身的艺术魅力对于学生有着浓厚的吸引力,这也为教师在教学中融入音乐艺术情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确保音乐艺术情感培养效果,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既要从宏观的角度增强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也要从微观角度引领学生感知作品中激昂或是忧郁的情感表达。通过这种针对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使教师的音乐艺术情感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感知音乐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同时,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既要立足教材内容,也要结合音乐艺术的发展形势进行有效的拓展。如在讲述《黄河大合唱》音乐作品时既要从作品本身作为出发点,也要从创作背景入手,引领学生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作品的强大感染力让学生在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升华自身的爱国自尊心,进而树立良好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展现出艺术情感的内在引导价值。
(二)利用音乐氛围展现生活情感
艺术是对生活的解读,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知音乐艺术,在丰富学生生活情感的同时可以利用生活情境进行音乐创作,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促使学生深化对音乐和生活的感知,逐渐塑造起健全的艺术人格和价值观念。在音乐的情感教学中实现对于生活情感的培养,具有很宽泛的教学选择。由于音乐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只要教师将音乐中本身的情感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能自行体会音乐中的精神所在,便能较好地掌握音乐的精神情感。就以当下最主流的音乐课程开展方式为例,其中进行歌曲教学是最主体的内容,教师在此过程中,除了完成对于传统的歌唱教学的任务外,很有必要留出时间为学生解读其精髓所在。
比如《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教师应当致力于打造一种怀念的氛围,在该氛围下流露出一种对亲人的思念,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让学生更加重视对于人际关系的把握,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提升其对于生活的感情。在生活情感课堂培养氛围的具体营造上,最优秀的教学莫过于以自身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在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压抑自身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思念至情至深之时,教师哽咽的语气和语调更能满足当时的教学氛围需求,以深情的教学情感投入,为音乐课堂奠定最基础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学生感受爱、理解爱并要求自己学会去爱的伟大的精神追求。
(三)开展音乐情感实践活动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教师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明确学生情感态度及音乐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采取有效策略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对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情感教育中,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及表现力也得以深化发掘。中学音乐情感教育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与人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态度及音乐审美能力。高中生大多刚刚成年,同时具备成年人及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具备较强的表现能力及表现欲望,渴望受到更多关注与欣赏,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可强化对于学生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文艺活动中,满足高中学生的表现需求,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音乐课程情感教育的优质性。
比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基于该小提琴协奏曲,编创“梁祝”的舞台剧,通過舞台剧的表演以更好地了解梁祝的故事与内涵,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梁祝的情感内涵。另外,在中学音乐情感教育中,还应当有效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意愿与艺术情感,以此强化学生情感的引导与教育,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艺术素养。
结语:音乐艺术对人的文化素养养成与情感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学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不应当仅是停留在内容与技巧的表象层次,而是需要深度探究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元素,进行有效的提炼,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体会,进而在深化作品感知和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的音乐情感发育。
参考文献:
[1]陆小玲.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情感教育及其功能[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02):137-142.
[2]郑俊华.经典诗文融合下的中学音乐情感教育[J].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06):88-89.
[3]杨田玲.让音乐插上情感的翅膀——音乐情感教育之我见[J].才智, 2018(0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