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20期   作者:张荣荣
[导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

         张荣荣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第二中学校,033206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能力。分析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培养学生美感、增强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欣赏、表达美的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作品赏析为基础的形象化、情境化教学。作品鉴赏是一个认识美的过程,它始终伴随着对生活意象的情感反应和对作品审美评价的理性思考。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受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注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急功近利现象突出。主要原因:在目前的人才选拔方式中,我国仍然采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机制。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能否考上高考或取得好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宏观背景和办学理念指导下,阅读教学中的美育自然难以实施。
         (2) 教师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独特感知
         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中,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是主要的方式,而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以发现的方式组织阅读。然而,在素质教育高度重视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师角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这将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产生负面影响。
         (3) 教学重课堂,轻课外,方法陈旧落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课外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更客观地说,这是徒劳的。老师们常常尽力灌输书本知识。结果,学生们对感人的场面仍然麻木不仁,作文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创新。在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手段的影响下,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处于完全服从、全面接受的被动地位,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和感知能力。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包括美育改革在内的各种教育改革活动。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对策或途径
         (1) 教学目标的合理定制
         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科学合理地定制教学目标。在这一时期,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如何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只有充分考虑以上几个方面,才能使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加积极和有意义。同时,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学目标设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即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太远或太简单,这会导致教学目标意义的丧失,也会使教师在教学中的汗水白白浪费。教师可以科学地将一个长期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短期目标,然后在教学工作中实现每个短期教学目标,从而达到长期教学目标。例如:周教学目标、月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等,通过上述教学目标设定方法,可以在持续实现短期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给予教师心理暗示,从而增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设定教学目标:周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使学生逐渐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了解;月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每学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阅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每学期结束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以检验美育与阅读教学的结合能否优化教学质量。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制定下学期的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2) 优化课堂教学的完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是教学指导的手段,教学策略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措施。基于此,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探索,找到更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全面优化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调动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果。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需要把美育融入教学,规范学生语文学习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将美育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工作:一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一般以3-4个小组最为合适,具体情况视具体班级数量而定,每组5-6人,确保每组学生人数大致相等,从小组中选出一名组长。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是审美理解的升华,其审美倾向主要是在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享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构建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对作者的审美理想、人生态度、理想和未来追求做出准确的审美判断。如《琵琶行》中作者写琵琵女自述身世时忽而写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由长安谪迁浔阳,产生了今昔感叹。琵琵女昔日在京城,“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和诗人被贬以前的情况有些类似之处。所以诗人才有感伤今昔之叹。如教学朱自清《春》中的“春草图”时,我们的感官首先反映出来的是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彩“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样才能理解作者所描绘出的春色图,也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和能力。
         (4)培养学生审美感受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学习中“美”的存在。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认真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方能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如教授王维的《山居秋螟》时,我们可以通过挖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所蕴含的艺术美,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两句的主动者是“浣女”和“渔舟”。只有浣女归来竹林才会喧闹,只有渔舟下流莲荷才会动摇。但实际上,诗人先听到的应是“竹喧”.先看到的是“莲动”。“竹喧”说明竹林深密,“莲动”说明莲荷稠密。另外,竹林是静的.因浣女而喧;莲荷也是静的,因渔舟而动。两句都是动景与静景相结合,描绘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美好意境。因此,通过深入地玩味,与作者共鸣。就发掘出了作品中蕴含的美。
         三、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把美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全面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效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新型人才。中学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阶段,有自己的思想和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其审美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文学经典与审美教学相结合。学生通过阅读和讲解文学经典,通过文学经典中的情感故事、人物特征、优美诗词等内容,感受文学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张茂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J].北方文学,2017(3):123-124.
         [2]叶新潮. 探究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4):283-284.
         [3]桑立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2):104-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