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萌 孙敏敏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邮编250019
摘要: “双创”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创;创新能力;策略探究;人才培养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1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将创新创业学分纳入了学生毕业所需的必修学分,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无论作为项目负责人还是作为团队成员,多多少少都必须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这一政策的制定固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却有不少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仅仅是以获取这.部分的学分为目的,甚至通过计算自己的创新创业学分还差多少达标,来决定到底是主动承担项目负责人还仅仅是作为项目的参与者。更有甚者在获取校级以上立项之后,发现结题的标准有所提高,便要求放弃高一级的项目资助,退回到校级层面的立项,只因为校级立项获取的学分已能满足其毕业的要求,无须再付出更多的努力,这种现象的产生显然是与国家倡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初衷存在着相当大的偏差。
1.2创意存局限,团队缺协同
创造力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虽然存在着天赋一说,但依旧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加以培养和提升。学校层面通过政策的推行及配套的辅导训练,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却是创造力最根本的源泉。由于部分学生过度的以追求学分为目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他们未能静下心来观察、思考,发掘自己创新的潜能。在每年学生上报的项目中,不乏照搬照抄前人的创意,稍作改动便成为新的项目。这种墉懒敷衍的态度,对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此外,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本上都是以项目团队为单位来申报的,但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真正能够发挥协同作用的团队却不多,大部分工作基本上都是由项目负责人独立完成的。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最终获取的学分存在一定量的差异可能成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项目负责人往往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为了帮助那些创新创业能力较弱的同学获得学分顺利毕业,便在项目申报的时候把他们一同纳入团队中,但是考虑到这些同学自身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项目负责人并未分配给他们具体工作,导致了团队成员之间分工不均,缺乏协同作用的情况。
1.3资源较有限,成果难转化
当然,在学生申请的项目中,不乏不错的创意。能够得到校级以上资助的项目,通常结题的要求是撰写结题报告及公开发表项目研究的文章。其实,好的创意如果能转化为成果,能够造福于民、惠及社会,这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真正的目的所在。然而,由于资源有限,成果转化往往是比较难的一个环节。一方面,项目的指导老师未必是从事该项目相关研究领域的,对应的资源自然就比较有限,可能无法帮助学生联系到相关的产业链,实现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成果转化是需要资金扶持的,就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的资助来看,大部分的成果转化需要一定量的成本开支,这便加大了其转化的难度。如果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意能够实现成果转化,那么对于大学生进一步发挥创意,积极投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无疑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2.1创新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双创”教育不仅要着力创新创业知识、方法的教授,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在于过多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对学生总结提炼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等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有机融合,更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以创业实践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根据专业情况,多开设一些学科前沿、创新实践等方面课程。二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内涵和质量建设,引进
和建设并重,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2.2突破学科界限,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的融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二者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祸合联动,还可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使专业知识更加有效地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推进教育目标有机融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高校应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实现知识传授、思维训练、能力和品格培养的有机统一。二是推进课程体系的融合。根据理、工、文等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升级;在传授专业知识、理论的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行业前沿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在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三是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推进教育评价体系的融合。
2.3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周边的科研学术氛围,每年邀请多位研究方向不同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到学院举办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除了学院有兴趣的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参加外,还特意请到校专家为本科专门开展一些激发学生投身科研的讲座,以专家学者的亲身体会为本科生现身讲授,同时对学生的利研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利研成果的平台,而且可以有效促进科学文化交流,同时加强了学院的科研氛围,通过举办精彩的学术报告和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浓厚的学术气氛中,创新意识得到强化,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4依托学科竞赛,加强实践指导
除了大创项目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外,实践教学中的学利竞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大学生学利竞赛,是在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活动。在各种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间的积极配合,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和思考,通过合作形成团队精神,培养创新人格,从而达到培养学十创新能力的目的
3结语
创造力是屹立世界科技前沿的不竭源泉,是民族复兴的无穷动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在校企合作机制的扶持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初衷,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军党,王菲.中英两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比较与启示[J].兰州: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0(04).
[2]段焱.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9(12).
作者简介:吴萌,女,山东协和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
指导教师:孙敏敏,女,汉族,山东协和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