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
淳化县冶峪中学 711200
摘要:近些年来,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已使户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受到严格限制,学校的大部分体育活动也因为受到天气影响而进入室内。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学校特别选择了以室内体育运动为教学手段的训练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体育理论与室内身体功能活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对室内体育活动的整体认识,在室内场地空间有限的特殊情况下学会有效地进行室内身体功能锻炼,提高室内运动的综合能力。该教程从基本理论与实际运动技术知识学习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室内各项运动技术活动更加丰富。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学习到许多相关的运动技术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可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雾霾天气;初中教育;室内体育;研究
体育教育与其他文化课不同,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如学校体育课在雷雨风雪天气下需要改为室内教学或在体育馆进行。在过去的几年里,学校的户外运动不止一次受到冬季雨雪冰冻天气的严重影响,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更是给体育教师们雪上加霜。而本就严重被主课挤占的初中体育课又再次受到雾霾恶劣天气的严重影响,学生课余锻炼休息的时间变得更少了。针对目前室内外体育教学现状,研究室内体育教学更具紧迫性!
一.室内体育课教学概念的定义
现有的广义的初中室内体育课:主要包括在室内体育馆、风电场、其他大型室内体育场馆可开展的室内体育知识教学,以及在室内教室可开展的体能科学综合锻炼基础知识、体育文化宣传知识、健康管理知识等体育理论知识的综合教学,以及充分利用室内教室有限的教学空间可开展的教育体能综合锻炼、体育室内游戏、室内体操等技能的专项综合性、辅助性、分解性综合练习等室内体育知识教学活动。
狭义的室内体育课程:一般是指在一个教室中同时进行的教学活动,如体育科技锻炼管理知识、体育技术和理论知识、裁判技术竞赛管理知识、体育科学文化宣传知识、卫生教育管理知识,以及在一个教室中同时进行的其他体育科学实践课程。
二.初中体育课的现状
学校户外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户外运动、课间操及其他各种体育教学活动的预备课,重度污染恶劣天气对学生户外参加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很大。空气污染首先影响的是体育课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他们每周体育课安排的课时相比高年级要多,受环境的冲击更大。
课间体育健身操是学校根据教学日定时每班安排的集体户外体育活动,严重的雾霾会直接导致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中断。对当前室内体育课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学校教师对初中体育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形式以体育理论课或室内游戏为主,甚至会被一些初中主干课程所占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前初中体育课的现状,体育课不符合体育新课程标准,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卫生习惯的培养,更不适合广大初中生的身心均衡发展。由于“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计划的相关政策,学校必须开展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但是,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限,一些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及学校缺乏室外体育活动场所的明确气象观测标准,因此都不能保证体育课的有效开展。
三.改善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分析
1.减少初中生夏季户外活动的持续时间,增加运动强度,避免在酷热的季节运动。一般每天早晨和傍晚,雾霾会比较严重,上午10点以后天气会逐渐好转,学校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一时间特点,协调教学安排各专业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避开严重雾霾时段,减少雾霾对学生身体的伤害。
2.转变学校主要领导和各级体育教师的工作观念。我们不仅要引起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关注,更要让他们重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在户外开展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让他们转变对体育课的观念,认真对待在雾霾天气下对学生开展的户外体育活动,为初中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负责。
3.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需要增强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的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4.加强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的优化建设。在校内原有的室内体育活动场所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继续加强室内体育活动场所基础建设;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5.国家及地区政府应尽快制定明确的户外体育运动场地环境气象监测标准,以及空气污染影响应急预案,从政策上帮助形成有效的初中体育课堂。
结论:雾霾天气对许多初中生的身体呼吸、心血管等免疫系统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健康的体魄是对抗这些危害的有力武器。强健的体魄需要持续的锻炼,但在恶劣天气中做不适宜的身体锻炼弊大于利。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初中生在雾霾天气中室内的体育锻炼,采取相应的措施,既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又让他们得到合理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蒋哲.多管齐下 提高初中室内体育课堂教学效果[J].科普童话,2020(23):129.
[2]王敦杰. 初中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