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亮
长春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2
摘要: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大学语文课堂进行思想政治建设教育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加容易。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内容,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创新教学方式,学习先进理念,有“立德树人”的意识,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政建设;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日益增加,大学教学越发重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注重“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这就对教师群体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只有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才要注重思政教学,大学语文教师也要重点关注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学科都是将培养能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为宗旨的,只有学生有了优秀的思想品质,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接收知识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1.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的教学首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如果不在语文教学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就会导致语文课堂功能的浪费,无法达到育人的目的。我国古代有许许多多创作了表达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赏析,并借此来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中的知识点,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责任感,建立正确的三观。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有关爱国的书籍,经常写读后感和书评,培养自己的思想深度。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全面发展。
2.课程思政在大学语文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有很多种方面,不仅仅是在对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育精神,将语文学科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下,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其政治思想素质的高低对于国家的前途十分重要,面对充满机遇和诱惑的时代,学生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要实现全方位教育,进行全方面育人。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品读爱国经典内容,赏析古今文学精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理论自信,大学语文课堂作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政培养,深化教育改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3.课程思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确定明确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之前,教师必须要先明确自己每节课的教育目标,做出完善的教学计划,深刻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把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思想有机结合,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其中筛选出适合大学生目前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内容,推荐给学生。并鼓励学生自主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大量的阅读中产生自己的思考。
3.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的知识覆盖面极广,博大精深,许多内容都适合进行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例如古诗词和小说等,教师可以在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内涵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创作者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分析作者当时的思想态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要有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要经常阅读教育相关书籍,积极应用实践,为学生创造一个思政学习的情景,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自我展示,分享自己学后的感想,对于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辨析,如果产生了问题,大家一同讨论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并让同学们在互相的交流中集思广益,大胆思考,进行思想上的碰撞,还能借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3开展实践教学
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一直保持充沛的兴趣和注意力,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和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开展文学交流会,朗读比赛,爱国演讲比赛,诗词创作大赛等等,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生动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们的竞争心理,让学生们在准备和练习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去查找和学习相关内容,了解思政相关知识,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养成文化自信,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满足社会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保证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建立教育和思政相互结合的体系,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理念和形式,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吸收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文化素质薄弱的现象,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实现大学语文课程在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上的引领作用,培养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荆丽敏.探究“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轻纺工业技术,2020,第49卷(3):113.
[2]夏习英.试论“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名作欣赏,2018,(3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