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凉山 615000
呼吸衰竭一般指的是因为各个因素影响而导致肺通气与换气功能出现严重障碍,促使气体难以正常有效交换,最终造成缺氧且伴有二氧化碳(也可不伴有)潴留,以致于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与代谢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正常情况下,当海平大气压下,在静息条件中呼吸室内空气,并且排除心内解剖分流与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多个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不超过8kPa(60mmHg),或者是二氧化碳分压超过6.65kPa(50mmHg)时,则就是呼吸衰竭。这时患者常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以及心率加快等症状,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必须及时治疗,当患者渡过急性期进入缓解期时,需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治疗,以促使患者快速恢复,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缓解期呼吸环节的那些治疗方法。
1.氧疗治疗
氧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泡与动脉血氧分压等指标,促使组织供氧,以提高患者心、肺、肾等功能,从而有效稳定或者是降低肺动脉压,以减少红细胞和血黏度,预防水钠潴留,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患者活动能力与耐力。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氧疗具有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吸氧者生存质量明显高于不吸氧者。通常情况下,呼吸衰竭缓解期患者如果动脉血氧分压低于7.5kPa(55mmHg),且伴有右心功能衰竭与红细胞增多等现象,夜间睡眠SaO2水平低于88%,在需要给予氧疗治疗,合理应用鼻导管与鼻塞给予低浓度氧吸入,每天吸氧时间必须超过12小时,吸氧期间需要严格观察动脉血气情况,观察PaCO2是否增高。
若是患者具备良好条件,则可以选择家庭氧疗,应用高压缩氧气筒,利用分子筛合理将空气氧进行浓缩,或者是带脉冲式供氧液氧罐等,以改善呼吸衰竭缓解期症状,提高机体供氧情况。
2.功能锻炼治疗
呼吸衰竭缓解期患者常常存在胸式呼吸效率较差的情况,所以需要给予腹式呼吸锻炼,通过对吸气膈肌与呼气腹肌活动合理协调,以提高横隔活动幅度,例如每增加1cm则可以增加25ml,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潮气量,降低功能残气量,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同时患者气道阻力较高,等压点移向肺泡段等,所以在进行呼气时,小气道十分容易由于胸腔内压增高的导致闭陷,所以会提高闭合气量,促使呼气量减少,所以需要适当进行缩唇呼吸,以提高呼气出口阻力,缓解呼出时气道内压力递减梯度,最终有利于气体排出。
呼吸衰竭缓解期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呼吸负荷增加且伴有营养不良等症状,所以十分容易导致呼吸肌产生疲劳,如果难以改善呼吸负荷增加情况则可能会导致呼吸衰竭加重。呼吸肌疲劳大多指的是吸气肌十分容易疲劳,而不是呼气肌,所以阻力吸气锻炼为常用治疗方法,也就是应用单向活瓣对气流方向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合理调节吸气孔径,对吸气阻力进行合理调整,但是吸气阻力和孔径大小呈现出指数曲线关系,所以无法有效调节到适当数值,并且可能会受到流量变化影响。近几年临床中已经逐渐采用压力负荷弹簧装置对负荷进行合理调节,稳定性较高,且不容易受到流量影响,通常情况下以30-60%最大吸气压当作阀压力负荷,每天进行2次锻炼,每次持续15分钟。
3.营养治疗
呼吸衰竭缓解期患者由于呼吸负荷较重,所以会导致能量消耗较大,长时间持续则会影响肠道营养摄入,所以需要适当给予营养支持质量。因为营养不良会导致呼吸肌蛋白分解与肌纤维结构发生变化,所以会给呼吸肌张力与耐力造成影响,极其容易引发呼吸肌疲;同时营养不良还会给患者机体免疫防御机制、抗氧化防御系统以及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等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肺损伤后修复。因此当给予患者有效营养支持治疗后,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吸气肌力,减轻气急现状,促使患者行走距离有效延长,改善免疫指标,还能够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在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给予足够热量补充,还需要重视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比例协调,因为脂肪不容易消化,所以应该以高蛋白与碳水化合物为宜,但是如果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多,则可能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也需要合理控制摄入量,蛋白质摄入量不可低于1g/kg,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适当摄入。
4.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主要讲究辨证论治,针对肺肾两组患者,主要以补益肺肾为治疗原则,应用党参、麦冬、五味子、白术、紫苑、贝母、甘草、补骨脂、仙茅与仙灵脾等中草药进行煎煮服药汤剂,能够有助于患者止咳化痰,发挥出补益肺肾的治疗功效。针对心脾肾阳虚患者,中医以温阳利水与化瘀通络为治疗原则,选用肉桂、附片、山药、熟地、丹参、茯苓、泽泻、丹皮、补骨脂、五味子、川芎等药物用水煎煮取汤汁,能够充分发挥出温阳利水与化瘀通络功效,以改善患者症状。
参考文献:
[1]余小平,汤松柏.无创机械通气对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价值体会[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7卷4期,175,177页,2020.
[2]李远辉,石波,包小丽,等.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20(1):286-288.
[3]孙丹.呼吸衰竭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019(049):57-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