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在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8期   作者:何佳
[导读] 目的:观察分析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应用于感染性疾病患者时,
        何佳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应用于感染性疾病患者时,能够产生何种效果。方法:80例患者分为加强组与常规组,分别接受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与常规护理。比对两组患者四种额外感染的发生情况,计算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加强组额外感染率为7.50%,低于常规组的25.00%;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5.00%,高于常规组的65.00%(P值均<0.05)。结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于感染性疾病患者时,能够显著降低额外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感染性疾病;感染率

        0.引言
        本研究围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于感染性疾病患者时,能够产生何种效果而展开,现对研究过程进行全面梳理,面向社会公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综述
        自本院感染科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80例,将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纳入标准:(1)经检测,确诊因病毒、细菌等感染引发机体炎症,需住院治疗的患者;(2)患者本人及家属对现代医学具备一定的了解,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听从指引。
        排除标准:(1)因非感染因素导致机体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中晚期恶性肿瘤等)的患者;(2)因多种原因无法有效配合治疗,拒绝接受医院管理的患者。
        根据护理管理方式的不同,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具体情况如下:
        (1)加强组:共纳入40例,男女人数相同,年龄区间28~63岁,平均(45.43±2.16)岁;
        (2)常规组:40例,男女比21∶19,年龄区间29~64岁,平均(46.11±2.08)岁。
        比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未在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中发现明显差异(P值均>0.05)。
1.2研究方法简析
        常规组患者接受普通护理管理,包含叮嘱患者注意休息、定期监测体温、指导用药等。在此基础上,采用加强后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加强组患者,具体内容如下:
        (1)组间加强管理工作组,由本院感染科医师、拥有副主任护师职称的护士长对护士进行培训,全面提高其责任意识,演示护理工作中的各项具体操作,梳理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培训结束后,所有参与护士均需通过考核后,方可实际参与工作[1]。
        (2)具体的护理功能流程:①增加病房的清洁频率。每日清晨7时,打开病房窗户,进行通风,持续10min;最多间隔2日清扫一次病房地面,每日均需整理病房的床头桌、窗台,并喷洒稀释后的消毒液。②每日叮嘱患者正常洗漱以及清理机体,若患者行动不便(如身有残疾或因其它原因导致瘫痪等),则由本院护士与患者家属进行配合,以医用消毒毛巾,浸润温水后,擦拭患者机体,并定期更换病号服以及内衣。③提高与患者的沟通频率,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患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医学术语,消除患者紧张、恐慌等不良心绪,帮助其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安全管理。①分设感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安排患者入住对应的病房,严禁出现混乱的情况。②做好手术器械、医疗用品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规范性。③每日查房时,应采用引导式提问的方式,帮助患者回忆当日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尽量避免遗漏任何微小事件),做好记录工作。
        (4)其他护理。①饮食管理。注重食品的清洁卫生程度,应饮用开水或经过无菌处理的纯净水。②运动管理。若患者机体承受力尚可,可协助患者适当运动,如打太极拳、做五禽戏等。
1.3观察指标界定
        (1)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液、胃肠道、呼吸道、皮肤组织四项额外感染的发生情况,将之作为第一观察指标。
        (2)比对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共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项标准,总满意率计算方式为:(分组总数-不满意例数)/分组总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的有关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当P<0.05时,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额外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加强组额外感染总发生率为7.50%,低于常规组的25.00%,P值<0.05,差异显著。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对比
        常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65.00%,低于加强组的95.00%,P值<0.05,差异明显。

3.综合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是指因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发局部组织或全身性的炎症反应[3]。在临床中,血液学症状感染最为常见,包含白细胞增多、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症等。针对感染性疾病进行治疗时,如果能够及时确认致病原,且存在特效药,可通过直接灭杀病原的方式,完成治疗;若病原未能确认或无特效药,则需针对具体的症状(如发热等)进行治疗,避免机体进一步受到侵蚀。除了用药之外,高质量的护理管理水平也有助于提高治疗成效。当患者已经感染各类炎性疾病,必须进行住院治疗时,一方面,医院应该尽快确定治疗方案,避免病情加重;另一方面,还应提高护理管理质量,避免患者受到其他感染。当前存在的问题在于,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虽强,但往往在不经意间忽视某些细节,导致对医院管理制度的执行程度不够彻底。临床资料显示,由于未能按照要求佩戴清洁手套、未对手部进行消毒而导致患者出现新感染症状的案例为数不少。因此,必须全面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为患者创造出更加安全的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安静,李萍,吴华.感染性疾病患者行优质护理干预效果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22):2.
[2]张宇晨.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在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4):175+196.
[3]易超群.责任制护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炎症反应发生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0,39(16):142-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