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成
浙江省象山县社区教育学院 浙江省宁波市 315700
摘要:地域文化因各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在传承与发展的模式上大致类同。本文阐述了基层社区学院,在开展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动中的探索,列举了在实践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决策、机制体制、资源配置及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设想,以便更好地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有序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地域特色文化 传承 发展 对策与建议
根植于一方的地域特色文化是该地呈现于大众面前的一张名片,推动地域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促进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通过精心组织地域文化活动、有效实施特色文化传承、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品、积极拓展文化产业市场,地域特色文化才会形式丰富、亮点纷呈。地域文化各地差异明显,可是传承与发展的模式大致类同。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要解决政策、机制体制、资源配置及环境营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有序传承与发展
一、现有实践途径分析
1.综述
综观国内,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模式与经验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于失传或濒于失传的文物、文化典籍及民间艺术通过挖掘、抢救、记录、整理、出版等手段进行文化传承与发展,如民间诗歌、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史料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二是对于有经济价值的特色文化可以通过产业培育方式来传承与发展,如民间医药、民间餐饮、民间工艺等。三是对于民间“绝技”则通过以赛促技的方式加以传承与发展,如龙舟赛、舞龙赛等。四是对于民俗文化基本采用旅游商品开发的形式进行传承与发展,如地方庙会、地方节庆等现在基本被各地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
2.政府层面的文化工程清单
基层主要是借鉴了上述办法进行排摸、归类、分理后,针对性地传承与打造本地域特色文化,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创建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培养特色文化人才、竭力形成特色地域文化。如某基层特色文化实事工程项目清单。
.png)
3.学校层面的文化课程清单
社区学院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及宏扬工作,通过深入挖掘文化特质与内涵,进而以课题的形式逐步凝聚成特色文化课程。
社区学院在基层浩大的文化工程面前,主动请缨,承揽特色文化传承的任务,从教育培训的视角有所选择地承接文化传承内容,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平台载体,谋定实施途径。如某社区学院承揽的文化课程清单
二、实践中的难题剖析
社区学院在推进和参与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过程中,无法“遍地开花”,无法把项目做专做强,是因为始终存在“无处借力”、“无处着力”、“着力不准”或“使力无为”的问题,特别在争取部门协作、政策支持及提升服务内容与意识等方面都面临无法撑开的瓶颈,给实质的文化传承、必要的课程试验、既定的项目实验等工作带进被动局面,有时甚至变成残局、死局。
1.部门对接困难
乡镇街道管理文化领域的职能部门是乡镇街道党委宣传部,由宣传委员负主职,主要以文化战线即乡镇文化站为主阵地,布置与安排各种文化建设工作。社区学院则归属乡镇街道政府社会事业办和教育局双重领导,无法深入插足文化工作。如笔者所在的街道每年安排文化预算经费150万元,人均文化活动经费达到34元左右,由街道文化站统筹各类文化活动经费,重点用于文化阵地建设、大型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化团队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扶持及其他需要奖励支持的文化项目,对促进街道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贡献颇大。社区学院虽然主动承揽相关的文化建设工作,主要立足于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传承课程的建设、特色文化项目挖掘、试验与实验,行事相对低调,场面相对静寞,工作开展所涉及的各项教学与研究经费主要从自身的教育经费中列支。因体制壁垒的存在,很难或无法从令人羡慕的文化发展经费中分得一块“肉”来。
文化领域与教育领域差不多,于外界而言,自成体系,相对封闭。社区学院与乡镇文化站都以独立的营运个体存在,体制上不关联,业务上不交接。社区学院主动从教育领域向文化领域靠近,因为资源、机制、平台等问题,许多方面需要依仗文化部门,所以社区学院与文化站可以形成初级的合作联盟。但社区学院不能涉足文化主体经营活动,否则文化部门就会掐断有关的项目许可通道,关闭某些文化共享平台,文化共建的合作就会进入僵局。
2.资源整合困难
地域特色文化是需要平台载体来展示的,学校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自身努力,以课程为载体,以培训为手段,已经初步培育了一批承载着特色文化的社团组织,他们或身怀民间绝技、或拥有出色民俗项目组织能力、或具有出色的表演才能,但学校往往缺少适于他们展演的平台载体,这部分资源则控制在文化部门手中。所以学校在基础培育工作中耗费了不少心血,可最终出彩和挣脸的往往是文化部门的事。
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做特色文化培育和传承项目,向属地内各村、社区、企业进行渗透与辐射,需要阵地来进行特色文化的挖掘、培育、实验、推广和展示,虽然社区学院可以利用教育推进过程中架构好的组织网络进行,可难免与文化部门在工作中发生项目安排上的重复、时间安排上不一致、人员组织上的重叠、场地使用上的冲突等尴尬局面。
3.成果共享更是困难
社区学院想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有所创新地开展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势必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创设特色的课程体系,寻找特殊培育途径,培养特色文化专门人才,比较适合的途径主要有精品社团的培育、特色文化人才的门罗及文化实验项目的实体化运作等。精品社团的打造也好,门罗文化人才也好,抑或是文化项目实体化工作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与财力,社区学院面对这些庞杂的工作时就显得势单力薄了,所以有些工作开展到一半时就往往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承接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业务需要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来保障。有鉴于社区学院在文化创建工作中的边缘化地位,以及利益分割时毫无进项,导致社区学院在配合乡镇文化创建工作过程中缺少热情、缺乏持久工作的动力基础,进而使成校教师在开展相关特色文化传承和创建工作中思想上有想法、行动上不积极,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导致工作拖沓、开展不到位。
三、对策与建议
做好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培育乡镇特街道色文化工作,应该注重统一领导、多部门联动、架构文化组织网络体系、整合多重文化平台资源、实质夯实文化阵地基础,才会出现特色鲜明、文化繁荣的局面。
1.文化机构体系化
目前,乡镇街道文化职能部门在抓特色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虽有整体的框架规划,但缺少细致入微的网络架构,关键是没有实质地开展全面的基础普查,没有把区域范围内整体的特色文化摸清、摸透,然后进行分理、归类、分析,进而有的放矢地规划文化建设项目,形成工作体系。
乡镇街道应该整合文化领导体系,提升领导规格,由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主抓,这样才能避免由宣传委员主抓时只关注文化战线、不关注教育战线、商业战线等领域的工作,或者进行体制改革,文教系统的合署办公或机构合并,可以避免工作重复、资源浪费现象,有助于提高战斗力,执行力。
2.文化阵地网格化
文化领域在理顺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情况下,就应该把触角向村落、社区和企业延伸,占领阵地。要投入必要的基本设施建设,培育特色文化社团组织,承载相应的特色文化主题;要促进特色文化创业市场的发展,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所具有的经济创造价值。
文化阵地组织要把行政组织网络与群众自发组织系统紧密结合,使行政领域的各项创建理念、工作方案与行动计划能够畅通地贯彻与落实,有效地发挥组织网络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效率。
3.文化传承课程化
目前乡镇在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过程中,大多致力于文化的展示与活动层面,极少考虑特色文化如何进行传承的问题。许多特色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挖掘与抢救出来的诸如民间戏曲、民间诗歌、民间史料、民间工艺、民间“绝技”等在当今社会已经丧失了它的经济价值,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如果许多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特色文化在挖掘和抢救工作完成后,不考虑传承问题,那么最终也会随时间消亡,那么花大力气进行挖掘、抢救这项工作也就丧失意义。
解决文化传承最好的办法是给特色文化设置课程,以教育培训的手法来实现。乡镇特色文化的保护工作要在每一项文化被挖掘和抢救后进行课题研究,升华为教学课程,然后组织人员、安排场地、添置器材、提供经费、特色师资等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这样,特色文化项目能够持续地传承下去。
4.文化资源集约化
经济较发达的乡镇乃至各村落、社区及企业,随着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的投入,硬件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但文化机能建设上存在类同的现象,特色不够鲜明。各村的文化礼堂大多开展类似的文化活动,各社区讲堂开设相同的文化课程,甚至不同类型的企业课堂传授的是相同的文化内容。可见,特色文化要在基层单位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难度颇大。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文化资源的调配方式过于单一。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就出现了趋同的建设标准,没有给基层单位设置特色培育的功能载体;另外,在文化活动展现环节没有落实好活动类型的分理,活动方案的分配,活动资源的组合,活动具体组织人员、师资、专家等方面的组织与调配。具体解决办法是利用组织架构的力量汇集所有区域范围内的文化资源,适时适地分配特色文化活动项目,使各基层单位各具特色,各持名片,即做到文化资源的集约化。
5.试验项目实体化
许多地域文化特色项目是靠试验、实验的形式来发展壮大的,特别是一些具有潜在经济价值和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特色项目尤为如此。不过,承接特色文化项目试验或实验的单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来从事研究与实验,因不可预测的因素存在,有时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失败的风险。
实验项目需要政府设立专项财政补助,于实验单位而言可以免除后顾之忧。实验的方向应该尽量朝实体化的方向运作,尽可能在外界输血的情况下,增强自身的机体功能,然后自己“造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6.文化管理集团化
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掘、培育、传承与发展,最终应该走商业化、产业化的道路,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市场,如果形成这种局势,则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文化管理部门只做导向性、规范性的管理工作,事务性的工作管理则交给市场,这就需要导入集团化的管理机制。
目前,笔者所在的街道已经初步形成了渔商文化、针织产业文化、休闲文化等三条文化产业链,布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政府应该策划培育文化商业市场,并利用旅游的方式进行串连,发挥其应有社会效应与经济价值。在特色文化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文化产业,因涉及门类较多,发展层次不同,商业面貌各异,给机构式的管理带来困难,政府可以考虑以集团化的市场机制来管理文化市场。
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单是政府的事,应该聚合多部门的力量,合力推进,这第一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谋划好传承与发展的工作思路与实施步骤;第二需要集思广益,并分解传承与发展的工作任务与实施内容;第三需要奖惩并举,发动并鼓励各职能单位按要求落实工作内容。特色文化创建是政府的事,也是大家的事,万众一心,才能共创文化繁荣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