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琪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湖塘型塘幼儿园 312000
摘要: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当今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幼儿园的整个阶段,而抓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一.现状
随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事,“包办代替”现象越来越严重,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也展屡皆事。很多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认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啦,不用刻意去培养,不必急于让他们动手。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自己洗,我自己拿,我自己……”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家长习惯为孩子做事,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的宠爱,孩子也习惯接受大人们的帮助,遇到一点难的就不愿意做。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大人会帮着干;要喝水了,大人会端水来;要起床了,大人会给衣服……常言道:“三岁之愧,百岁之才”,这说明3岁左右的儿童身心两个方面是都在进一步地成熟与充实,此时不但是培养有个性人生的起点,同时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
二.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因
孩子年龄小,肌肉发展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米饭,家长嫌脏,吃好了还要搞卫生,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而且干净;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争,还弄湿了衣服;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被穿反了,还要重穿……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孩子自理能力弱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对孩子有很多的不舍和顾虑。
在幼儿园中也存在着老师的包办,一些要求提出来而无法长期坚持落实下去的现象。比如往往有些孩子因吃饭玩而影响下面的活动时,我们就会赶快将孩子的饭喂掉。又比如看到孩子们小便后因衣服穿得过多而艰难地拉裤子时,我们心里往往有很多的不忍而去帮孩子将裤子穿好,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依赖老师们的帮忙了。
三.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1.树立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帮别人做的。
比如孩子自己收拾房间了,不妨说:“真棒,能自己收拾房间啦!”而不是说:“真棒,都能帮妈妈们做家务了!”从而让孩子知道,他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做的。
2.用游戏性方法去培养
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游戏语言和多维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练习生活自理的技能。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区角活动、表演和角色游戏:喂动物宝宝吃食,“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3.用家园合作性方法去培养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调整策略,在长期的协作配合中体验“合力效应”。老师与家长加强日常联系,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要求幼儿,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鼓励幼儿,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并及时对家长所寻求的帮助做出回应。在学期中和学期末,我们会通过个别家访、谈话和调查表的形式不间断地关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状况,让幼儿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游戏、学习、活动,体验这一过程带来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的把这种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 论文总结
总之,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天性,在生活自理过程中幼儿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杞美茹.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幼教研究.2010(2):81.
[2] 赵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