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计算错误原因及纠正对策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期   作者:陈少林
[导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正确且迅速地进行各种运算


        陈少林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第三小学  广东河源  517300
        
        摘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正确且迅速地进行各种运算,掌握熟练的计算技巧和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目前小学中高年级计算中,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错误较多,准确率低,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后续学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地分析,学生出现计算失败和错误的原因,制订对策,降低计算失败率,对于帮助学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其计算错误率,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 中高年级;数学;计算错误;原因;提高;策略
        
        培养学生准确、合理、简捷、迅速的计算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却常出现许多人们认为可以原谅的小错误。本文根据自已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成因,计算教学的实践操作以及纠正计算错误的一些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学生产生计算错误的根由大多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习习惯等有关。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原因
        1.计算概念、法则和运算定律理解不清。
        如:计算多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的计算中例如计算6300÷500时,我们常发现学生在运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进行计算后,余数3的末尾没有添写上两个0。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有关的计算概念理解不清,不理解余下来的3是百位上的数,仍表示3个百,因而余数3的末尾没有添上两个0,而像(125+10)×8=125×8+10这种错误,说明学生对运算定律未真正掌握,更谈不上如何运用定律指导计算了。
        2.缺乏运用概念、法则进行审题的习惯。
        有的学生做题时,不是先运用概念、法则和运算定律认真审题,而是抓笔就写。如:184-184×2=0×2=0,160×2÷160×2=320÷320=1等。这类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计算顺序,没有想清楚题目是否真的符合简便运算的一些运算定律而造成的。
        3.口算基本技能不扎实,缺乏强化性的训练而导至负迁移现象。
        计算中不少学生受已有的计算思维模式影响,往往将相近或类似的计算信息互相混淆。因而在学习及计算中产生负迁移。例如在低年级学习了3和6组成9,到了计算3×6也等于9等,本能地反映了学生在计算中一旦有了速度的要求,他们无意识的错误就会大幅度增加,不少家长及教师认为这是“粗心”,其实,究其原因是基本的口算技能未能形成。
        (二)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的原因
        1.计算过程中的注意分配和转移的能力较弱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经常转移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的分配、转移能力尚弱。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常出现因丢三落四而造成计算错误的现象。例如,在计算378×8、671÷79时,学生们会有较高的正确率,但如果把这些计算结合在小数的计算中,例如:计算3.78×8、6.71÷79,错误率就较高了。这大多数是由于学生“看”、“写”的技能和“算”的技能不协调所致的。
        2.心理品质的脆弱性导致非智力因素的不良干扰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计算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积极性的内部驱动力。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时就会方向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强;反之,则会方向不明,遇到困难常常失去学好的勇气和力量。例如,学生在验算时,只是按验算方法把数抄一次而不是用验算方法再算一次,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
        (2)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心理因素和强大的推动力。学生由于对计算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计算错误率就高,而不好的计算成绩又会影响学习兴趣。


        (3)情感意志因素的影响
        情感意志比较脆弱、怕困难的学生,在计算时很希望能顺利、迅速地算出结果。因此,一旦遇到数位较多的计算时,就产生排斥、厌恶的情绪,没有耐心地计算。
        (三)学习习惯方面的原因
        未养成良好的审题、书写、验算和改错等学习习惯,都是干扰学生计算准确的不良因素。以上分析的种种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联系。
        二、纠正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
(一)计算教学的实践操作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使计算错误的产生防范于未燃,从操作上,主要依赖于计算教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会有助于学生对计算知识的获得与保持。
        1.强化主体实践操作
        学生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主体。教师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再现实践过程,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充分的计算实践,启发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或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对法则的理解比较深刻,运用法则计算也就有了基础。这正是计算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实例。从一般性到归纳法则;再运用法则指导计算,使学生顺利实现从内化到外显的心理活动过程;然后在合理、灵活运用法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有助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一课中,通过让学生计算、观察、讨论实例,进而归纳、掌握乘法分配律。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提高要求,让他们观察如38×29+38式题目数字的特点,启发学生悟出把加号后的38看作38×1,从而依据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开展口算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适当地开展口算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竞赛时,如将学生按能力高、低、中分为三个组各自竞赛,会使每个学生在每个层次上都有获胜机会,激励的作用会更大。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纠正计算错误的一个手段。
        (1)规范计算过程
        计算过程规范化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和保证。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对题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必须书写清楚,按要求使用直尺、保持卷面清洁、按照法则口述计算过程等都是使计算过程规范化的有效措施。
        (2)善于反馈
        在学习活动中的反馈就是指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结果,其中包含着作业的错误、考试成绩的好坏。
        研究表明:由学生自己改正作业的错误,其学习成绩高于由教师改正错误的学生。教师每次批改作业时,在学生计算错误的地方用“O”或“一”的符号表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自查、自行改错后再次给老师批改,是一种促进计算正确的激励因素。而指导学生进行目标反馈,让学生对照目标自查、互查或质疑,以及设计检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等,都是有效的反馈。另外,培养学生形成对每次的作业自觉验算、有错即改、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3)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育学生养成先运用法则和定律审题,然后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的习惯。在审题时,可适当要求作一些标记。
        (二)促进注意,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促进注意是培养学生计算技能的一个重要策略。注意又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受学生的直接兴趣引起的,研究表明,教师上课时音调的高低、教材的颜色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精心设计板书、把知识重点或学习难点用鲜艳的颜色加以突出、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多让学生操作或课前告知学生本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语及教学语言形象生动等,都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但是,学习是艰苦的智力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仅依靠无意注意是不够的。在计算教学中,更应促进学生的有意注意。间接兴趣可支持有意注意,使学生认识到正确计算有重要意义,就可以引起学生的间接兴趣。学生对正确计算的愿望越强烈,就越容易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参考文献:
[1] 王建波.《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王耀东.《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2
[3] 马云鹏 孔企平.《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