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之花在留守学生里盛开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魏裕金
[导读] 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学校领导面临的新挑战
        魏裕金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中学 广东省 梅州市 514000
        摘要: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学校领导面临的新挑战。留守学生的父母经常在外地打工,孩子们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缺少关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本文探讨了如何促进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希望可以改善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让他们能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教育管理

        众所周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发育阶段就是初中阶段。初中教学以文化教育为主,同时应重视身心健康教育,应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对于农村的留守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更加注意他们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以防止他们因心理问题走极端路线,进而出现缺陷的人格。因此,在农村中学教学中,有必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照顾留守学生,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的情感养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1]。
        一、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培养留守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也是正确看待生活和价值观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留守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学习。相反,如果学生的精神状况不佳,他们将会自信心不足,对互联网上瘾,出现厌学的情况。这些问题是由学生心理波动引起的,这表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势,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理解学生的心理,并酌情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定期的教学和管理中,班主任需要经常与留守学生交谈,以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有时与学生交谈后没有发生积极的变化,老师需要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将每个留守学生都视为朋友,以便彼此融洽的相处,并学会真正地倾听学生的问题,而不是保持自己的权威形象,需要更紧密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班主任必须学会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注意与父母的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2]。
        二、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习问题
        大多数留守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他们通常由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顾。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学生对未来通常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认真学习,他们在学校里四处乱逛。当他们长大后,想像父母一样去上班,所以厌倦了学习,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耐力。除了缺乏日常的育儿指导外,辅导员的监督不到位,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无法承受压力,盲目回避,对学习无兴趣甚至患有学校恐惧症,他们不敢上学或上课,以见老师和同学为耻。
        (二)监护问题
        通常关于留守学生监护的情况有两种,一是祖父母,即祖父母的监护权,这种监护更为常见。在这种情况下,祖父母非常爱孙子孙女,他们对生活的条件是无条件的满足,不受限制,不受约束。此外,大多数祖父母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具有落后的教育理念,过时的教育内容和简单的教育方法。儿童的教育需求与祖父母的教育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他们无法为子女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指导。导致儿童形成固执和自以为是的劣质。二是父母同辈的监护权。在各种情况下,由于监护人不是真正的亲人,因此监护人在监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顾虑,这将大大降低监护管理的力度。其中大多数主要是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和自由放任的管理方法。也有一些儿童难以与监护人相处,并难以在家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形成了孤独的性格和自卑的心态。
        (三)心理问题
        留守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疏远,对家人缺乏感情。大多数上班的农民从事过重的体力活动。他们的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很难回家探望孩子。他们通常通过电话与孩子联系。讨论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业表现,要求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无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思想和道德发展的变化。留守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并且判断对与错的能力也很低。他们尚未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和价值观,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由于监护监督不力,缺乏父母的照料和指导以及缺乏情感交流,他们几乎处于无障碍的自然状态。

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填补学校教育之外的空白,并且容易发展成浪费金钱和爱显摆的坏习惯,或形成淡漠、自私、沮丧等性格缺陷。
        三、如何促进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提供方式,从而决定了教育的结果。教育的概念界定了教育模式的方向,为具体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参考,并被用来衡量和评价教育质量。根据目前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框架,教师必须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以解决留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留守学生在心理健康和教育方面的偏见,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要求学校和教师提高认识,并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重要性。在农村中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学校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改变“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教育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照本宣科的。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将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生活状况结合起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才能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建立留守学生心理档案
        首先,学校必须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家庭、父母等的信息,留守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并监测留守学生的成长情况。其次,根据监测的爱好和心理需求,结合教师的专业经验,创建各种社团组织,进行正确的教学,积极组织监测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最后,将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并使用心理健康讲座、爱心电台信箱以及其他活动和技巧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良好心理健康管理,并向孩子们灌输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联系
        目前,许多农民工的理解存在明显的误解,他们认为为孩子们储备足够的教育经费是父母的第一要务,而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并且认为,只要孩子没有过分的行为,父母就不必一直陪在孩子身边。他们只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忽略与孩子的沟通。有些父母则认为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无法帮助孩子学习。他们盲目追求物质,只想为自己的孩子预留足够的钱,以便他们将来能很好地接受教育。但是,孩子需要更多的父母照料和指导,他们需要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缺少对父母双方的照顾会导致孩子的思想道德、心理发生偏离,并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需要改变留守学生父母的教育思想,与他们取得联系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即使他们不在家,也应尽其所能与孩子建立联系,注意孩子内在情绪的变化,多与孩子交流,给予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多的指导。
        (四)通过心理咨询走进留守学生的心灵
        因为留守学生缺乏父母关爱,容易因生活不如意、学习被批评而产生消极、否定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若不及时排解,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我结合了班级学生情况,在班里设立了“说说心里事”宣传栏和“匿名情绪箱”。“说说心里事”即学生可将自己平日里不高兴的事情用便利贴写在黑板后的宣传栏上,其他同学可以看见并能予以鼓励、打气;而“匿名情绪箱”需要学生投掷情绪条于匿名箱中,只有我能打开看见。当我每天打开情绪箱时,能了解班级学生不愿意吐露的负面、消极情绪,随后我就可以找准源头,及时与学生展开谈话交流,纾解学生的负面情绪,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而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结论
        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不可能在一蹴而就的,要获得更好的结果,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合作。教师必须创新教育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积极地引导他们,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留守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明华.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之思考[J].读天下(综合),2019 (18):0288.
        [2]周雪松.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存在问题与对策[J].南北桥,2019 (9):127-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