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吴素珍
[导读]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各种错误
        吴素珍
        老隆镇第三小学,广东 河源 517399

        【内容摘要】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各种错误。作为班主任,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学生不犯错误。面对正在成长、需要引导和教育的学生,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并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任何人都是在不断地改正错误和在失败中接受教育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让这些错误变成教育的契机。
【关键词】犯错;行为;成长;认识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成长中的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来说,因为犯错而导致的挫折感和压力感都会给他们带来愤怒、痛苦、伤心等负面情绪。如果作为班主任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错误,只用简单的批评来处理犯错误的学生,学生的不良情绪就会被无限放大,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偏激的心理或行为,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及生活。  
        所以,当班主任遇到了犯错误的学生,应该认真分析一下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错误,并且帮助他们快速走出因犯错而导致的不良情绪。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领路人。
        一、放平心态,正确认识学生的犯错行为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都能正确认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错误,甚至能够把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生成的资源转化成课堂教学的另一种精彩。其实,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是一样的,既是一种教育资源,更是一种教育契机。学生犯错了,就像他们站到了一面镜子的前面,把他们身上隐性的一些习惯、是非观、生活态度都暴露了出来,这样班主任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有效教育。
        另外,学生犯错误也能折射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缺憾和瑕疵,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加全面细致地管理班级,提升自我。从另外的角度看,学生犯错误也是他们成长的一种形式。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成长只有两种形式:做对和做错。“做”是最关键的,至于“对”和“错”只是学生暂时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了。人只有摔跤才能学会走路,摔跤多了走路自然就稳健。同样的道理,学生的成长就像在学习走路,做对了的事情可能给他们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做错了的事情必定会成为他们成长的经验,让他们有所收获。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在遇到犯错误的学生时,不要摇头,也不要着急,放平自己的心态,要用温暖的双手把“摔跤的孩子”扶起来。
        二、拨开云雾,正确认识学生的犯错动机
        在我们正确认识了学生的犯错行为之后,我们还要关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犯错动机。因为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是“千篇一律”的,他们总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不同类的、形形色色的错误。作为班主任,这时就要“带上一双慧眼”,学会“雾里看花”,找出学生犯错的真正根源及动机,让自己的教育变得有的放矢。
        其实,学生犯错大致会有三种情况:一是“犯错不知错”。即学生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或者集体造成危害,或者是“好心办坏事”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错误的结果。这种错误是最值得理解和原谅的。
        比如:我班的玮玮同学是个非常有爱心,非常乐于助人的孩子。他经常积极主动地为班集体做事情,可是却经常因为自己考虑不周做一些“啼笑皆非”的“错事”。他就出现过这样的错误,把我们刚刚晾出去还湿漉漉的抹布整齐地收回储物柜导致储物室“洪水泛滥”。而他这样做其实是想为班集体,想为同学做点儿好事罢了。

对于这样的错误动机,我们不需要“狂风暴雨”般的愤怒,也不需要“声色俱厉”的批评,只要带上他一边清理“战场”一边告诉他“抹布不能湿着收,要等太阳把它们晒干了才能收”即可。无需大道理,只要告诉出现这种错误的学生以后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教育下,就避免犯了错误的孩子因为做错了事而彻底打消助人为乐的积极性。
        二是“知错不自觉”。即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伤害,但还是不自觉地做了,做完之后又马上醒悟甚至出现自责。这种犯错误的学生经常是反复地出现错误,需要班主任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强化巩固教育,使其良好的行为进行固化。由于学生处于未成熟期,他们的自制力不够强,是非观不清晰,所以这种情况也经常出现在班级的后进生身上。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针对个体,做好长期的引导计划,采用奖励机制来鼓励这些学生逐渐减少错误行为,巩固正确行为直至他们可以自觉抵制错误行为。
        三是“知错也犯错”。即学生明知道是错的,但还是要做。而导致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学生希望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学生以前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错误,教师没有正确引导,使学生成了“老油条”;学生对自我放弃,不再抱有发展进步的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充分调动我们的教育智慧,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错误的原因,积极改正错误,促进自我发展。
        三、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误
        正确认识了学生的错误,可以帮助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而要让学生真正改正错误,做到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班主任就必须要引导学生自己也要正确认识他们的错误。
        首先,要让学生清楚,错误就是错误。错误是既存的事实,不可以隐藏起来。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必须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必须深刻。只要是错误了就必须进行纠正,并且要做到引以为戒,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犯错后必须有惭愧感。在学生犯错误之后,班主任一定要让学生有正确对待错误的内心体验,即无论是什么性质的错误,无论有什么样的客观原因,只要是自己做错的,一定要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宽容和理解,那应该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不应该认为自己错误了别人就一定要宽容自己。
        再次,要让学生知道,犯错就要承担责任。尽管犯错误是学生的一种成长经验,甚至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能让学生把这作为犯错误的理由而大量犯错。我们要告诉学生任何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一旦错了,就要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是接受相应的惩罚。
        四、积极善后,帮助学生消除犯错后的不良情绪
        学生在犯错误之后,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一般都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果班主任不及时疏导学生的这些不良情绪,就会让犯错误的学生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甚至是偏激的行为。所以,帮助学生积极改正错误的关键还在于在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
        当学生因为犯错误而产生自卑感时,班主任要首先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教育目的是“对事不对人”,老师和他是 “同一战壕”的朋友,是在帮助他。一个人做错了事,可以惭愧但不要自卑,只要自己明白是哪里错了,改正了,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同样是自己成长中的进步。在这样的疏导过程中,学生的自卑感会逐渐减弱,积极正确的态度也会形成。同时,为了防止学生不良情绪的蔓延,班主任还可以积极协助犯错误的孩子去尽量弥补因犯错而造成的损失。要让学生积极承担责任,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和弥补过失,这样学生的心理也会宽慰很多。当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之后,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帮助他再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让助人为乐的高尚感冲淡因错误带来的挫败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宽容的气度和胸怀,用我们的智慧和美德去帮助学生修正他们的错误,让错误成为他们成长中积累的经验,让他们坚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本书高谦民. 今天, 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小学卷[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