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评价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3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1年 第02期   作者:李 玲
[导读]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是教学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第二小学       054300
       【摘要】:“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是教学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能否使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和多样性,以便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潜能的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发展功能、多元结合、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师有效评价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正向的评价能够让其感受学习的乐趣,辅助自我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多种解题思路。小学数学学科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趣味性,积极的评价可以使学生热爱学习,感受知识的魅力,同时培养积极探究数学思想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方向和资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具有激励功能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革新,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难度也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逐渐增强。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激励式的评价方法,能够给他们树立学习钻研、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具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四年级是学生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期,学习习惯已基本养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量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较大,竖式计算很容易出现错位的情况。一般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会先从基本的乘法进行推导,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基础上,推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相对容易明白竖式之间的关联,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会在百位数乘法计算中出现错位、重复计算等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并细致地观察学生容易出错的点,注重语言上的表达,用“你对题目的理解和算法都较为明确,只是在计算时你需要再细心一点,加油,老师相信你可以成为计算小达人”之类的激励性评价,与学生建立亲切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缓解学生计算时的压力并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也有一些学生会“投机取巧”,运用拆分的方式分别计算结果,然后相加。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当然不能说学生是错误的,只是学生的计算方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类情况,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价。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具有导向和发展功能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理念越来越普及于小学教学中,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所以,课堂评价需要具备导向性和发展功能。
        以小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为例,在实际问题与方程这一小节中,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方程的初步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苹果和梨共有2千克,一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求苹果的单价”这道题,书本上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让学生不要翻开书,将题目用黑板或投影展示出来,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发表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向,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你的想法很好,老师希望你可以再动动小脑筋,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之类的评价,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同样重要。
        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为例,由平面图形拓展到立体几何图形的过程需要小学生具备空间感和图形逻辑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目标同样是激发学生的这两项能力。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在认知上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在理解上的困惑点,并给学生提出方向性建议,辅助学生学习。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学习评价,共同找出对方对立体图形理解上的薄弱点,以补足自我评价中所忽视的部分。
        四、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师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思维升级、认知提升、态度改变等因素,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要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学生回答正确就表扬,回答错误就批评,甚至讽刺挖苦,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病,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课堂教学评价不应该是单边行动,师生互为主客体,要让教学评价成为师生互敬、互爱、互帮、互学的交流平台,真正体现人文关怀,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客观现实存在。由于学生学力存在差异,数学认知难以形成“齐步走”,学力较差的学生自然会落后,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群体制定教学策略,在教学评价上也要体现出差异性。这其实是在践行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须的数学,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五、多元结合,提升评价内质
        新课标在涉及教学评价时指出,评价学生学习时,要让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不能局限教师的单方面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建立自我认知。学生是学习主体,应对自身表现进行客观务实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纠正,并形成定期进行自评的好习惯,这对全面提升数学认知有重要促进作用。学生互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别人观点发表自己看法的评价和反馈行为。课堂教学问题多多,学生对问题有个性解读,对同学认知或认同、或否定、或补充,这都属于思想交流和互动。由于评价呈现互动性,学习自然进入良性轨道。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纠偏,可以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便于教师检查和提升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是以启发为主,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有效的评价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创新思考的方向,教师自身也能从评价反馈中进行教学反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