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视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讨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36期   作者:马景超
[导读]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迅速,随着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地显现出来,

        马景超
        山东省渮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 菏泽 274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迅速,随着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地显现出来,而我国也在逐步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生态建设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尤为重要,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整治工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整治内容的就是对生态的建设。
        关键词:村庄规划;土地综合整治;探讨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不断扩大,导致的建设用地需求和频繁占用耕地问题逐年增加、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整治是有效补充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针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和关键问题,以及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对工程实践指导的研究缺乏的现状,根据中国土地整治的特点,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为土地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1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变化的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需求和标准也更高;同时,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也在逐步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因此在人们对环境的高需求以及国家高重视的情况下,我国领导人针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2007年,我国最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的概念,而在2015年国务院则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优先发展,充分地体现出了我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当前,要想实现我国的全面发展,那么就不仅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对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加强重视,要将经济和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发展,确保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前社会,有必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要加强对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视,从而促进国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2.1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2018 年伴随国家机构改革,党中央赋予自然资源部门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等新的重要职能,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2019 年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出新的要求。基于这一变革背景,土地综合整治成为自然资源部履行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平台抓手,对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要在农用地整治、宜耕土地开发、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基础上,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实施的框架下,聚焦土地综合整治更广阔的外延内涵,探讨全域全要素综合整治目标。村庄规划是村庄地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依据,通过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提升、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传承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实现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任务要求予以落实。
2.2乡村振兴战略对土地综合整治的需求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注重外延整治和内核整治相结合,在外延整治上,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盘活土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美化生态环境等多种方式开展工作;在内核整治上,主要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盘活利用农村建设用地等方面进行。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道路生态景观技术、生物生境修复技术、农村生态植被建设技术、景观风貌提升技术、水体生态景观技术和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保护技术等。

通过完善土地整治技术标准,土地整治能够更好地运用景观设计方法和生态工程技术,构建科学合理、健康有序的生态系统。推广人居环境改善型公共空间治理,开展以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和人居满意度提升为目标的综合整治。在解决农村建设用地“散、乱、空”等问题的基础上,应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改善村容村貌,美化农民生活环境,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多功能导向型生产空间整治,坚持主导功能为本,提升农地生产功能,集中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业,发挥农地生态涵养和休闲体验等生态功能。打造生态景观,与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等项目结合,通过土地整治形成林道、林网和生态缓冲系统,与毗邻城市发展区有效分离,发挥农地空间识别和景观空间隔离的功能。
        3重视设计规划,提升施工技术创新
        3.1土地权属措施
        土地整治涉及村组、村民及之间的土地承包关系,必然会出现土地权属问题,处理好整治区域内土地的权属问题是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0年不变,农户承包的土地也一般不予调整。尤其是2004年以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民及耕地的支持力度大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因此,农民对耕地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增加。土地权属的确定和调整直接关系到当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如果土地权属调整具有争议或者调整不当将会对项目的建设造成巨大的影响,项目建设前必须重视并确定土地权属问题。要实现土地整治的目的,满足土地整治最终要求,必须对项目区内沟、渠、田、路、林、村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
        3.2 加强效益最大化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农民都希望权属调整时分到更好的耕地,或者解决个别农户人多地少的问题,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和重划存在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容易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不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当地村组政府在土地权属调整认定方面办法过于简单,大多只是简易处理当前矛盾,程序不到位,为后期土地管理留下潜在矛盾。因此,为解决地方干扰问题,为工程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就需要在施工前期将权属确定清楚,慎重处理施工单位和当地群众的关系、施工单位与当地相关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
        3.3 空间优化提升
        同时立足底线管控、综合整治、全域优化提升,提出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的四点转变:在总体思路上强调从单项整治到层级统筹转变;在整治路径上探索从项目实施到强调底线管控转变;在整治目标上实现从数量增加到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整治对象上从耕地农用地到全域全要素、“三生空间”优化转变。
        结语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目前中国的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然而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管护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建设逐年增加,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同时,由于人类在建设过程中开发利用不当,土地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现象频繁发生,使社会经济效益和人们的环境安全收到严重威胁。然而,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并且其事关长远、牵动全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目前土地整治需要拓宽视野,整体谋划,创新思路,统筹推进,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人口增加、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对土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明,陈勇.浅析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做法及建议[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5):1686.
        [2] 陈光华. 慈利:严抓实干 铸就项目建设灵魂[J]. 国土资源导刊,2014(9):75-76.
        [3] 王昌明.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模式初探[EB/O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