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五家渠纤维检验所 新疆 831300
摘要:纺织工程是培养纺织领域从事设计、科研以及教学人才的工科类专业,其专业方向较多,就业前景广阔。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学工作与生产实际脱节,人才队伍的适应能力差等现实问题的存在,给纺织工程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明显阻碍。以适应新时期市场对纺织专业人才的高标准、新要求为目标,重组纺织工程课程体系,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本文拟围绕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剖析其教学改革背景,并据此提出改革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纺织工程;教学改革;路径
引言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纺织制品生产领域的原材料、加工工艺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加工设备不断改进,纺织业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同时,纺织制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纺织业与社会文化、人体工程学等领域的关系更加密切,新的学科增长点逐步得到发展。纺织工程专业致力于纺织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多年的探索历程中,纺织工程的课题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成型,但对比市场的现实需求,纺织工程专业亟需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要密切联系纺织业的发展实际,以培养面向纺织业新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宽口径人才为目标,探索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1 纺织工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1.1 现代纺织业对人才的要求
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国民生产、生活的关联密切,以原材料的创新、设备的改进以及新工艺的应用为契机,纺织业制品不再局限于衣着服饰,装饰用品与工业用品也成为纺织领域设计、生产的重要方向。在应用范围拓宽的背景下,纺织业与机电技术、信息技术的联系得以加强,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出现了新变化。首先,纺织业人才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理论以及现代纺织业的常用材料、生产工艺,能够胜任纺织工程领域的基础性工作。其次,优秀人才需要对现代纺织业的发展特点、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有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对即将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才,除了专业的设计理论、设计技巧,还需要有独特的设计风格。最后,专业人才应当能够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能够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压力。
1.2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队伍现状
现代纺织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纺织工程专业亟需调整人才知识结构的必要性,同时也给教学阶段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了高标准。对比市场需求与毕业生现状,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队伍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问题:(1)科技人才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对市场竞争没有正确的认知,缺乏创新精神与科研意识,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纺织业的研发任务;(2)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较差,在遇到难题时容易手足无措。
2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依据,在市场对纺织业人才的需求出现大幅改变的背景下,纺织工程专业也应当随即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1]。明确目标,精准把握培养方向,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前提。立足于现行模式存在的弊端,纺织工程应当将夯实基础、培养创新能力、拓宽口径等作为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据此创新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明晰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同时关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在办学定位上,各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围绕纺织工程的专业建设,给出明确的定位。
以办学定位为核心,搭建服务于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平台,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环节。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围绕纺织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制定资源整合策略,充分利用院系与学校的教学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主动贴近、融入当地纺织工厂,为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贡献力量,对培养模式的探索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从实际效果来看,资源整合以及主动服务,能够带动院校与企业、院校与地方政府的深入合作,继而为纺织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更加贴合于实际的实践场所。
2.2 创新课程体系
在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的过程中,密切联系现代纺织业的发展态势以及专业的就业方向,更新课程体系,是提升教学目的性、改善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而优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之一,是掌握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目前,纺织专业课程一般有如下几个部分:(1)公共基础课程;(2)技术基础课程或专业理论基础;(3)专业平台课程;(4)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各院校确定的课程学时存在一定的差异,重组课程体系,需要事先评估现行方案的不合理性,关注计算机、外语等课程的教学安排,尽量压缩理论部分的教学时间,优化课程内容,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对于技术类基础课程,考虑到现代纺织业与诸多学科之间的密切关联,该类课程体系中应适当纳入微机原理、机械基础等学科,横向拓宽课程内容,期间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2]。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积累现代纺织领域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在知识结构调整背景下,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重组,能够适当压缩该系列课程的学时,为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学留下足够空间[3]。例如,在既往课程体系下,学生需要完成《麻纺学》、《毛纺学》等多门课程的学习,而将此类课程进行重组,开设《纺纱学》,能够大幅压缩课时,用于拓展教学。基于宽口径教学理论,在重组课程、优化课程内容时,课程体系的设计者需要重视纺织学科的纵向延伸以及横向拓展。例如,开展纺纱相关知识的教学时,适当介绍织造、染整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工艺方法,同时横向拓宽至混纺、纯纺。
2.3 突出创新意识培养
实践教学是纺织工程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专业应用人才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从纺织市场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出发,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今后的就业以及成长有重要帮助。针对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各教学点应当从校内实践教学建设以及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两个层面入手,完善实践教学策略[4]。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例,其改革重点在于实验室的建设以及设施完善,在明确多层次实践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建设织造实验室、纤维加工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地。而对于校外实践,既往教学经验表明,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不足,是限制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对此,各院校应当主动融入纺织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理论、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帮助,同时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的优势,以及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可塑性,逐步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为双方的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3 结语
现代纺织业的快速发展,给纺织工程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以院校办学定位、专业办学特色为指引,纺织工程专业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创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等方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纺织工程专业还应抓住实践教学提供的成长机会,突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亮, 李文全, 张天芸,等. 提升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纺织服装教育, 2020(5).
[2] 冯建永,黄志超. 新形势下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 纺织服装教育, 2020, (06):44-46.
[3] 李显波, 李涛, 高守武,等. 纺织工程专业针织方向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学改革[J]. 纺织服装教育, 2020(4).
[4] 闫俊.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2019, (00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