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立萍
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
【摘要】随文练笔将阅读和写作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发展到能力提高的一种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以及单元语文元素的要求,将练笔融合其中,既增加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理解,又因练笔可仿,字数少等优点,降低了学生的习作压力,让学生可写、愿写、敢写,随着练笔的次数增加,慢慢夯实了学生的习作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随文练笔 习作教学
崔峦先生说:“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随文练笔”是指挖掘与利用教材内容或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1】它将阅读和写作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发展到能力提高的一种过程。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作文课少且教学模式单一
根据教材安排,每学期每个单元一篇作文,每个学期仅有8节作文课,虽然统编版教材增加了一个习作单元,但往往被教师随意带过,因此如此少的作文教学课是无法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而很多教师在教授作文课时,教学模式出现单一化、程式化,教与学分离。
(二)学生缺少写作兴趣
学生一听写作文,就感到头疼,无从下笔。究其原因,一是写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观察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同时需要一定的课外阅读积累;二是平时课堂教师没有抓住文本,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二、随文练笔的作用
(一)降低学生写作压力
相对于正式作文,随文练笔对字数要求不高,学生没有字数压力。同时,随文练笔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文本对课文的句子、段落进行仿写或者文段空白进行补充,这种模式的切入点小,难度不高,完全适应小学生的写作水平,难度较低,使学生没有难度压力。
(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节基础的语文课,听说读写是必不可少的,而随文练笔会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形式。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上,也要对作者想要透过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有一定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设计随文练笔的训练,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
(三)积累中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在进行随文练笔的同时,深入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逻辑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分析,最后再重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而随着学生练笔次数的增加,写作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习作基础自然就得到了夯实。
三、随文练笔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特殊句式练笔
对于中低段的学生来说,抓住文本中的经典部分进行模仿,从最基本的句子模仿开始练习,打好基础。如在课文中,很多课文中都有结构特殊的句子或段落,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使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
在教学时,我抓住“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句进行仿写练习。首先进行对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理解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句子变得更生动具体,提高学生仿写兴趣。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仿写“当春雷轰鸣,春雨飘落,温柔的春姑娘走过草地,在森林中舞蹈。”在教学中,并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对句子进行模仿,而是先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特殊句式的作用,理解这样写的好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后,再进行仿写,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作用。
(二)从段落到文章的练笔
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请学生找出本段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这就是很好的段落仿写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各种”一词明白鸟的种类多,从“遍地”、“厚厚”两个词语中,知道鸟的多。从而了解本段就是围绕鸟的多来展开的,从而确定中心句为第一句,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掌握了总分的写作结构,最后鼓励学生大胆仿写。
通过对段落结构的仿写,慢慢引导学生体会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而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仿写,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文章采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时间顺序进行描述。在学完这篇文章后,我就请同学们对文章进行仿写,同样使用春夏秋冬的时间写作顺序来介绍自己的家乡或某处景点,学生完成得特别好。
(三)在人物共情中进行练笔
随文练笔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从文本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站在人物的立场,更好地去体会理解人物,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是一篇短篇小说,文章语言简洁,对学生理解老汉这个角色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中,我抓住文中“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一情节进行想象练笔,提出“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进入人物角色,展开想象,进行随文练笔练习,从而了解老汉的形象。
(四)在情节空白处进行练笔
在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随文练笔机会。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中,要求学生学会预测接下来的情节。于是在教学环节中,在学生看到“长胡子沾了果酱后”,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情节展开想象,进行预测练笔。随后再出示原文,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与原文一致,让学生思考是更喜欢自己的预测还是原文的预测。
(五)在文本结尾处进行练笔
语文教材中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且语言真挚,令人无味无穷[2]。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课文《桥》的结尾,巧设悬念,最后才揭露老汉和年轻人的关系,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于是,我请学生写下得知真相后的想法。学生联系上下文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让我动容。
随文练笔的模式其实还有很多,并不一定用模仿的方式完成,可以进行创新,如在情节中增加人物或者对故事进行改编等等都可以,形式多样。但要让学生在随文练笔中能够多学习、多积累、多运用,从而夯实习作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刚明.刍议初中语文随文练笔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4月
[2]朱月弟.紧扣学段目标 力求练笔实效——提高第三学段
“随文练笔”有效性的探索[J].语文天地,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