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熹
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 四川省 成都市610500)
摘要:小学低段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一门课程,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低段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就需要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学科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小学低段 数学生活化 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作为一门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是一项比较大的挑战。特别是一二年级刚进入小学系统学习不久,与幼儿园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有着根本上的差异,这也导致着低段的学生难以理解数学学科的各类知识并较好地应用。
而将数学学习生活化无疑是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并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新课标提出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做出实践。
一、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小学开始数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但数学学科本身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其学习的几大板块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要求颇高。低段学生的思维还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还在萌芽阶段,所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双重困难。
第八次课改以来,教师的角色不断转变,从课堂的支配者逐渐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数学在生活当中很常见,教学不再单纯地教给学生计算的结果,而是要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掌握算理。而这些算理的由来,就出自于生活。即使是图形与几何这一板块也是从生活当中能够找到的,即生活中的万物都是由几何图形所构成的,数学就是一门研究这些的学科。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他认为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数学教育的所有知识点都来自于生活,是从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的。无论是计算、图形还是统计,都蕴含着生活的道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学好数学,也能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仍然有很多老师为图方便,较少选取生活当中的片段和实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相互脱节的,也会让学生产生腻烦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到了小学中高段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缺少生活情景的数学是乏味而无聊的,因为这会使数学的逻辑和抽象更为显现,这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也没有适应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学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数学的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出自于生活的,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更能使小学低段的学生适应数学学习,感悟生活,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点。
2、数学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究其根本还是得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社会本位论提出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而低段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其步入社会的第一步。
数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也要应用于实践。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例如买东西、设计、绘画等等都需要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决。课堂当中教师教授的各类知识,特别是概念性的知识,要保证每一名学生在校学校能够完全内化是难以做到的,特别还是低段的学生。所以,往往低段教师除了会进行课堂习题练习,还会适当布置课后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好课堂当中学习的知识。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动了手,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知识,例如各种算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之后才能将原本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更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这样也是将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变化成更易于课堂当中操作的情境。
3、增强课堂趣味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即教师讲学生听,即使在新课改之后,缺乏趣味性的数学课堂,也让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小学低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数学学习的方法和品质,许多时候需要教师充分的引导,但这对于年轻教师甚至部分老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数学学习生活化,就是使数学知识和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解题思路和方法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对一门学科的热爱程度极易受到这门课的直观表象所影响,一门生动有趣的课,往往会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这门学科。所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们会感到这是一种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发生在身边的问题,并会尝试主动去探索和思考。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想法的主观原因,也更能够让学生提高数学的思考。生活化的数学学科,将原本分析起来相对较困难的问题,转化为了好理解、好思考、好解决的问题情境,降低了课程学习的难度,更加利于低段学生的吸收。
另一方面,生成的课堂是生长的课堂。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预设,更加重视学生的发挥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分享自己在这个情景或具体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打开每一名孩子的思路,提升数学学习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活跃程度和氛围大大超越传统数学课堂,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谊和沟通,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学生作为“学”的主体,教学相长,使师生都能进步和提高,增强了课堂的凝聚力,也让低段学生对数学学习建立起了良好的信心。
二、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
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思维为主,且学生年龄较小,特别是一年级刚入校的学生,还处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转变,所以低段的数学教学应尽可能贴近低段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使其能够更为自然地接受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不是注重数学的研究。
[2]所以,让学生更好吸收知识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慢慢内化知识,“润物无声”地感知到数学的魅力。小学低段学生对于枯燥的知识是尤为抵触的,但是教师一旦创设了教学情境,并且在整堂课当中都能够将所有问题以生活化的情境串联起来,那课堂是生动又有趣的,学生自然也会更加乐于去探索知识。北师大版教材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每一节课都有一幅情境图,通过预设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学习的思维模式,更好地建立数学思维的结构。
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为例,该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如何整理房间,学会分类和分类的标准。在这一课当中,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内容创设淘气和笑笑周末想要去公园秋游的情境,让学生首先跟着淘气和笑笑一起去感受本课学习的氛围。其次,再通过设问:“但是他们的家长说必须整理好房间才能去秋游,你们想去看看他们的房间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正确揭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理房间。
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前的情境导入上面,还应渗透于整堂课的方方面面中。在《整理房间》一课中,通过创设了淘气和笑笑需要整理房间才能去公园游玩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新知的学习中始终在这个情境里面。其次,既然说了要去公园游玩,那创设的情境也需要尽量做到有始有终,在本课的练习当中,就可以告诉学生,因为大家帮助淘气和笑笑整理好了房间,现在可以一起去公园里游玩。公园里有很多小动物,一起去看看哪些小动物。这样串联起了新知和练习,并且之后的几道习题也可以通过“在回家路上有趣逛了超市和百货商店”这样的情境进行串联。情境始终贯穿于整节课堂的始终,让学生并没有过多的学习压力,而是自然而然地学会知识,应用知识,并且课堂氛围也非常浓厚,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饱满。
因此,在新课改中,不仅提倡要创设数学情境,并且还要将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在短短的40分钟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和数学的自然,这样才能拥有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冲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合理导入实际生活情境
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所有情境的创设,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写照。低段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独辅导某一个学生的学习,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才能促使他们自主去探究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常常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那么针对一门传统的,对小学低段学生来说偏枯燥的数学课,就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某些课堂中,不再纯粹地以教师为主导去创设一个情境,而可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他们生活当中会遇到的问题情境,搬进课堂里来。当然这种搬进课堂,不是纯粹的照搬,而是加以润色,使其更容易被低段学生所接受的情境。
在这类课堂教学当中,我们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环境,以较好地导入更适合的生活情境。例如在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册《小小商店》一课当中,就可以以学生现实当中商店买商品的情境进行导入,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本课的重点是在前两课认识了人民币之后,来运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是哪里来的呢?就来自于学生每天都会经历的“购物”生活情境。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们就可以创造性地将班级设立成一个小小商店,并按照小组将学生进行分组,有的扮演顾客,有的扮演售货员。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币和商品,在班上进行购物的活动,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如有的负责售卖,有的负责记录等等,整节课的课堂氛围相当浓厚。
在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操作,更能够直观认识和感受到如何使用人民币,并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第二教师要做合理的引导。新课堂提出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各自要站好各自的位,孩子作为低段的学生,我们不能完全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独立思考,那样的课堂是低效率且没有任何好处的,甚至学生长久探索不到知识点,反而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以一年级上册《乘车》一课为例,本课在于教学20以内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课堂最初,就应该由教师作为引导,帮助学生在教室里建立一个乘车的情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但也可以合理创编教材。即不再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和地名,而改由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经过的路线、站牌去创设情境。并在教室里模拟上下车的情境,通过情境的演示,去探究算式的写法和计算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可以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回归生长的课堂、生活的课堂。
3、应用知识于生活
课中的生活化数学教学再怎么说也是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导入的实际生活情境,但是教师也会根据低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合理的改编,以期让学生能够更自然的接受数学知识。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则强调要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能力。[3]也就是说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当中的探讨和接受,还应该落实与具体的实践生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结合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从生活当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转移至课堂当中抽象成数学知识进行探讨和解决,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还是要让学生回到生活当中去应用,这样才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也是让低段小学生发展数学兴趣的最好办法。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一课教学的是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这是继二年级上册学习厘米和米之后的再次认识长度单位。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除了认识到分米和毫米的单位,还需要了解四种已知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虽然在课堂当中教师运用多种操作活动已经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但是这仍然是局限于课堂当中的运用。所以课后,还应该布置一些操作性的作业,例如:利用直尺量一量家里的某本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用什么长度单位?利用卷尺量一量家里的衣柜的长度,想想用什么长度单位?等等一系列的活动。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和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设计这样的周末作业:设计创意的小衣柜。设计前引导学生思考衣柜是用来干什么的?衣柜要放在什么地方?需要使用哪些工具?设计中让学生用照片呈现测量的过程,最后形成设计图。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将其他学科与数学相互结合起来,更加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三、总结
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就是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适应数学学习,构建思维模式。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作为教师还需要不断探索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让数学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12:1.
[2]叶建芳.小学低年级段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索[J].亚太教育,2015(19):27.
[3]郑颖芹.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