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田径训练开展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2期   作者:孙文
[导读]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带动了教育行业的发展,推动了新课改的进程。
        孙文
        (温州市龙湾区永中第二小学 浙江温州  325024)
        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带动了教育行业的发展,推动了新课改的进程。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备受关注,小学体育学科作为其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学科,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多是以田径类内容为主,但由于这一类内容的枯燥、乏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成为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迫切要去解决的问题。兴趣化教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发展窘境。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田径训练开展措施进行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小学体育;田径训练;开展措施
        引言
        田径运动中容纳了各种项目,包括跑、跳在内的4种最主要的锻炼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田径运动会作为小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长期存在并发展很久了。在学校代表队选才,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运动员自信以及培养运动员优良品格上起了很大作用。
        1小学体育田径教学现状
        小学体育田径教学现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其一,学生对田径教学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在田径课堂之上,都缺乏积极性,对教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不高,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影响教学质量。其二,教师缺乏对田径教学的创新。教师在开展教学中通常是按照固定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对田径课堂的重视度不高,只凭借经验进行教学,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
        2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田径训练开展措施
        2.1举办运动会,项目设置以田径为主,增加团体性项目
        在赛场上,学生的关注点常常集中在某些个人项目上,如100m、200m、4×100m接力等比赛,这些比赛集中了赛场上大多数人的目光,虽然个人项目的观赏性的确很强,但这不是开运动会的目的,运动会的功能、价值没有发挥出来,像参赛人数受限这类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应该需要增加团体项目。因此,学校的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应该打破传统的田径运动会模式,从“田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项目设置上应已田径为主,多增加团体性项目。像一些项目既具备团体性又包含趣味性,如“30m或者50m折返跑接力”、30m单脚跳接力、双人背球接力、背人接力、以及大型团队跳绳比赛等,这些项目是作为比赛项目很好的选择。只有让各个学校大多数人参与到田径运动会的比赛中去,感受到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通过参与比赛展现自己拼搏的意志,才能对他们的运动习惯的培养产生良好的效果。
        2.2田径训练遵循现代体育教育的宗旨:由“塑心”到“重身”
        “黜肉体而扬精神”的西方哲学主流思想长久扎根于教育领域之中,在诸多教学场域表现为压制肉体、塑造灵魂,进而对真理进行诉求的“精神演练”。在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实用主义思潮与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推动,“健全人格”的学校体育教育宗旨得以提出。该宗旨强调了学校体育对于人格的塑造作用,尤其是体育运动中坚韧、顽强的品格与团体运动中集体主义的养成,都是“健全人格”的必然环节。陶行知作为实用主义的推动者,他认为身体与精神必须兼顾,体育应健全的发展。现代学校体育秉承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再将教学场域的体育教师非语言行为的运作身体视为客观对象,而是见者与能见者、触摸者与被触摸者模糊统一体,是一个融通身心双重特性的主体序列,体育教师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解放肉体、重塑灵魂的重要角色。

在现代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唯有在不同的课堂情境中巧妙地辅助利用各种非语言行为去“以身言心”,才能激发体育教育的本源动力,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格,以强壮的体魄去塑造真正意义上的“健全人格”。
        2.3探索创新多角度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与丰富性
        探索创新多角度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与丰富性。如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设置课堂游戏环节;增加示范教学及互动练习;结合其他运动项目综合教学等。同时,可设置阶段性挑战,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避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呆板。此外,紧密结合健康体适能理念,推进田径教学思路从竞技性到娱乐性的转变,引导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进行突破性训练,避免学生在竞技中产生厌恶心理,打击对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2.4健全田径教育考核体系
        结合学生日常课堂表现、阶段性测评结果及学生技能的进步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避免单次田径测评成绩的随机性。此外,应丰富测评主体及测评方式,如增加学生间互评、学生自评等,保证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及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另外,还应考虑教师内部考核体系与健康体适能理念的有效结合,避免教师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及任务指标,确保教学内容安排的均衡性。
        2.5田径教学硬件
        因小学田径运动事业能获得的资金有限,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硬件设施的到位得不到保障,并且存在各个小学资源不平衡性,这些限制了田径训练的开展,也导致了各个小学之间水平的差异,甚至因为硬件差异,阻碍了各个小学一些教学方式的交流。因此田径教学需要加强各个小学之间的合作,得到资源的共享。这样,硬件资源不足的小学获得了资源补充,硬件资源富足的小学得到了资源有效的利用。甚至硬件合作共享会创造各个小学之间训练,教学方式的分享和借鉴,对提升整体的田径训练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6做好学业成绩评价
        对师生来说,线上体育教学实则有些困难与不便,教师虽然可通过视频形式教授学生相应的技术动作与理论知识,但与线下教学相比,依然有其自身的弊端与不足。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更是体育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话题,如何在当前疫情下提高或保持学生的体质健康,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田径技术动作的二级指标筛选。在对小学生田径技术动作评价指标筛选中,对“田径技术的评定”放在第二位,这是由于根据小学生现实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技术动作要求并没有太过严苛,但对学生田径成绩的评定则相对更为重视,这也有助于学生不拘泥于太过精确的技术动作,从而更好的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小学阶段体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而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有效配合是体现学生课堂表现的又一评价指标。根据问卷反馈情况,把情意表现作为相对重要的二级指标,并放在第一位,但合作精神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更好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又一重要指标。
        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体育田径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不强,使得小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趣味化教学的应用与尝试,在多元内容和多元方法的影响下,对学生感受田径运动的魅力、实现自我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皓明.课堂评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20(1):106-110.
        [2]解超,金成吉,崔春山.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81-82.
        [3]陈晓丹.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项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河南大学,2014.
        [4]赵贵林.小学体育教学中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海拾贝,2019(10):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