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探析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沈陈英
[导读] 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性,幼儿园各类课程形式都需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集体教学活动也不例外
        沈陈英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裕民幼儿园     312030
        摘要: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性,幼儿园各类课程形式都需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集体教学活动也不例外。随着课程生活化改革的深入,教学活动“是否生活化”“如何再生活化一些”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审议视角,“生活化”也慢慢成为教师脑中、口中时常跃然而生的高频词。然而在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往往存在着一些迷思。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生活化;?集体教学活动;
        一、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强调教学应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第一个“生活”有关“谁的生活”。“回归生活的幼儿教育是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这意味着,在生活化的课程下,幼儿既是生活的主人,又应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受益于生活,这更意味着幼儿在课程中的地位是生活化课程的首要问题。
        什么样的生活是以幼儿为主人的呢?我们或许会很直觉地联想到幼儿的自主游戏,这类由幼儿自发的、主动的、自由的活动———在其中,幼儿有更多的权力和空间决定自己想要做的事,似乎他拥有并享受着自己要过的生活;我们还或许会很直觉地联想到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自我服务———在其中,幼儿知道自己现下有哪些需要,并且努力通过争取或行动来满足自己的身心需要。那么,集体教学活动作为由教师组织、由教师主导的活动,又如何实现主体性的归属呢?实际上,要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主人翁,并不意味着由幼儿自己决定教学,或是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随性自由,而是强调“集体教学活动为谁开展”的问题,即课程对儿童生活的“服务性”,努力让课程服务于身为主人的幼儿。
        二、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强调教学要关切幼儿“真实的生活”
        第二个“生活”有关“什么样的生活”。

虽然明确了集体教学活动要“服务于幼儿的生活”,但幼儿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在启动生活化集体教学活动研究之初,幼儿园提交的研究案例很默契地呈现出一个共同特点,即教学内容基本有关幼儿的日常生活技能和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重点研究艺术领域的基地园,组织了有关花花草草的艺术创作活动;重点研究语言领域的基地园,组织了有关好吃的食物、好玩的玩具、交通工具等的语言活动……这些看似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是不是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究竟还有什么?
        此处我们有必要反思三种教学内容观,它们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在课程决策过程中的三种思维习惯:
        第一种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视角的“我以为”,习惯于“我以为”的教师,往往从自身知识与经验视角去决定教育教学的内容与过程,表现为“我以为这个最有意义”“我以为就该这么教”,在这种教学形态中,幼儿的需要及其生活均未被“看见”;第二种相对友好,表现为“我以为的幼儿”,在这种语境中,教师认可幼儿主体性的意义,并有意识地去想象幼儿的生活世界,但在实施过程中,又往往以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去臆断幼儿,表现为“我以为幼儿应该是这样”“我以为幼儿需要这样”“我以为幼儿希望这样”,这一种思维模式十分广泛地存在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实践之中;我们需要去追寻第三种思维习惯,即“幼儿何为”———这并不是去臆断幼儿的思维,而是经由教师真挚的洞察行为去探明他们的世界究竟怎样、他们的想法究竟如何、他们的愿望究竟是什么。
        集体教学活动源起越来越鲜活,从以往的“不见儿童”到“出现儿童”,又从“出现儿童”到“生动鲜活的儿童生活故事”,再从“儿童生活故事”到“基于儿童生活的课程审议及决策”。所以,不论是课程的内容还是教师在活动中所要支持的重难点问题,都变得真实而具体:案例“打开包装”不是教师一厢情愿想“教会”幼儿打开包装,还格外关切那些幼儿常用而又不实用、不卫生的朴素技巧;“花样馒头真好吃”不只是强调馒头的制作,更在于激发幼儿自觉主动地感受与表达馒头的好玩与好吃;“夜里什么人不睡觉”不仅旨在与幼儿共同阅读绘本,也是带着幼儿一起去关注和敬畏我们身边默默奉献的职业,让个别因值夜班而疏于陪伴的家长得到孩子们的理解甚至尊重;“一起设计幼儿园楼层索引图”不是简单地制图读图,而是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帮助其发现问题并继续优化……这些活动生发于幼儿真实的生活,根植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真实生活。
        三、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中强调教学要心系“完整的生活”
        第三个“生活”有关“以什么样的格局、眼光审视和利用生活”。重新审视我们看待生活的眼光十分必要,因为我们以什么样的视角去看生活,往往就会看到什么样的生活。应如何看待呢?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我们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生活,把生活看成一个统一的运动”,这种对生活完整性的忠诚,或许最贴合生活动态、系统而不定的特征。
        完整的生活,是富有历史性的。幼儿的生活不是某一瞬间,也不仅仅是其发生的当下,在时间序列的维度上,任何一环都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因此,教学活动并不独立而生,其发生的前序与后延共同构成幼儿经验的连续体。正如活动“一起设计幼儿园楼层索引图”,“设计”并不是在单次活动中从无到有的发生,幼儿在活动之前的情感体验、过程中的努力、行动后的结果等都是该次集体教学活动的起点,正是这些起点,决定了集体教学活动该以何种力度、何种规模去努力解决哪些重要的问题。而当幼儿在图示制作上的一些瓶颈技巧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得到专门引导以后,更激动人心的故事还会在活动结束之后发生,究竟新版的楼层索引图能否受到欢迎、真正起到楼层导引的作用,需要在后续的应用中不断验证与优化。正是这些前前后后的故事,方才构成幼儿成长史中隽永的一章。
        总而言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之“生活”,绝不仅仅指代一类特定的内容,绝不局限于具体的生活技能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情怀,一种追求,要求我们在实施集体教学活动时能够更敏锐地珍视生活,利用生活。
        参考文献:
        [1]李丹恒.中班语言教学游戏化活动的师幼互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曹凤.幼儿园过渡环节中的语言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