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荣
四川省成都市大弯中学校 610300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结合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分析了目前高中生群体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随后引出了高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如何制定策略有效帮助并引导学生化解心理问题,为学校方面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 心理健康 指导
一、引言
在忙碌而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高考竞争压力的激烈性,使得不少高中生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和追求感到困惑,甚至因为难以忍受外界环境的压力,选择得过且过、荒废学业、封闭内心、远离亲朋,更有甚者选择结束生命……如此种种表现不禁引人深思——作为与高中学生群体接触密切的班主任,应该如何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疏导帮助学生解答迷惑、走出困境?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帮助缓解学习、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优化班级治理秩序,提升班集体整体管理效能。
二、高中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动因浅析
首先是学业压力。当今时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使得各行各业不满足追求传统的经济形态,而更多地趋向知识经济,逐渐提高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尤其当前国内发展愈加繁荣愈加开放,直接对接国际舞台,教育大业尤为重要。高中阶段学生年龄仍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各方面变化较大,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加之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学生为高考升学直接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如果学生所在班级的学习环境、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理想,更容易加剧学生的心理压力。
其次是家庭压力。不少家长存在错误的教育理念和认知,理所当然地将考上大学的优劣与个人面子和尊严挂钩,言行之中多涉及利益问题,无形之中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反观西方家庭的家长,常常以身作则,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与平时的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1]
三、高中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指导的有效策略分析
1、合理转化认知,提升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管理能力。众所周知,高中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愈加复杂,课程学科繁多,课业负担沉重,对高中生的认知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遗憾的是,基于目前的教育环境和人才评估现状,学校往往选择以牺牲学生认知主动性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班主任作为对接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有义务探寻积极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脱离学习苦海的现状,通过引导学生转化认知,主动学习,自觉管理。
2、关注高中生的情绪变化。
高中生正值青春盛年,情感的层次性及情绪感知体验丰富,不乏悲欢喜乐的时刻。而不同的内心体验往往容易产生不同的情绪,加之受外界人文因素左右,容易往消极方向发展。高中班主任应当适当地关注并启发学生及时疏解情绪,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自身兴趣爱好,努力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以更加饱满的姿态融入到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当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现行的人才发展体系更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维度全面发展,而高中生的各方面行为品质正处于可塑阶段,需得有意识地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班主任可以以高中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分析其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从而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言行举止,并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约束、鞭策自我,以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长远、良好影响。
4、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的同一性发展。自我的同一性也叫自我认同,可通俗地解释为:明确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抱有一种持续且稳定的认同感。自我认同连接着社会群体的共同意识与个人的自我意识,是评判一个人自我认知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班主任要抓住高中三年这一关键时期,帮助学生确定自我的同一性,在男女性别、职业发展与人际交往中确立自身角色,加强自我信念,找寻真实的自己。
5、重视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在加强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之上,高中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也不容忽视。性别角色的界定,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以性别差异为依据,区分社会文化中对性别差异所要求的行为动机、价值观念以及态度表现,从而更好地规范自身。不可否认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大工程,也因此需要高中班主任不断从中引导,帮助学生塑造自身理想的性别角色。当然,性别角色的塑造不能简单地单性化,需要注重双性化的培养。男性的坚毅、宽容、刚强与女性的温柔、体谅、内敛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研究证明,双性化的高中生在自信心、适应能力和自我评价方面有显著优势,在班级中也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6、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高中阶段学生的人际关系一般来说较为简单,也恰是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在调节优化学生行为规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高中班主任积极鼓励并支持班级学生主动与身边同学交往,有助于完善自我意识并稳定自身情绪。[2]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将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融入到日常的班级管理当中,在班级会议、班级聚会中发掘机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延展到班级口号、班歌班徽等活动中,在班级中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进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总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多种宏观微观因素造成,不可单一片面地做出论断;而在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高中班主任有责任持续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的学习,平时注重学生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观察,按照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指导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交流,加强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C]. 李春艳. 中国会议. 2005(11)
[2]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 [D].刘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