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规划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10月上   作者:寿飞烊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课题的深入,文章通过对城乡规划学科的特质,在梳理学科主要领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时代发展战略部署和要求,探讨了我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方向。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寿飞烊    31003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课题的深入,文章通过对城乡规划学科的特质,在梳理学科主要领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时代发展战略部署和要求,探讨了我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方向
        引言
        城乡规划作为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研究领域在逐渐拓宽,研究热点也随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更替和深入。国内外的学科发展历程具有共性,国内的研究热点受国外影响颇深,基于此,探究当前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特点,并延伸探讨其发展趋势。
        1城乡规划学科的主要领域
        1.1城市和区域研究
        这是以城市和区域发展现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特征与规律的学科领域,也是众多社会科学学科共同的研究领域,为城乡规划提供认识城市和区域及其发展和治理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也衍生出各类有关城市和区域组成要素的专项性发展和规划研究,如住房与社区、经济发展、城市更新、交通工程、环境与能源、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市政基础设施等等,这些专项性规划既构成了城乡规划中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成为多学科、跨学科的共同研究领域。
        1.2规划理论与历史
        这是以城乡规划本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是有关城乡规划实质及其过程以及城乡规划实践和学科发展的研究,并为规划实践的具体方式方法提供历史经验知识一些社会科学学科对此也有贡献,尤其是对城乡规划的工作内容及其成效进行历史和批判性的研究。
        1.3城市和区域规划
        这是城乡规划学科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所在。在认识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律、未来发展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城乡发展的各项资源和发展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学科领域。区域规划是建立在地域整体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基础上,处理区域各组成要素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城乡与区域发展、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关系,同时也包括了跨地区的规划类型,如流域规划、海岸线规划等。城市规划更多集中在人工环境或者说是建成环境的营造方面,围绕着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的组织和安排,研究城市持续发展和各类功能关系,统筹城市未来的各类发展事项,保障城市有序、高效运行,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1.4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领域范畴可以界定在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之间,是对空间组织、环境塑造以及场所营造所进行的整体性管控,是城乡规划管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与建筑学领域的纯粹设计导向不尽相同。
        1.5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研究城乡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组成因素及其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准则、具体方法与制度设计。
        1.6城乡规划实施与管理
        研究城乡规划实施的过程与实践相关的法律法规、机制、制度及具体管控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公共行政管理学和法学领域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子领域。
        2我国城乡规划学科未来发展特征
        2.1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
        当今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多极延伸、交叉渗透和综合集群,既有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也有跨领域的横断学科。在研究成果和方法上各学科也是相互借鉴。


从研究热点归纳中可以了解到国内外都广泛重视城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跨领域的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如民主参与、在地管理与自治、公共政策与法规、保障性住房与政策、可持续环境治理、大数据空间分析等。
        2.2热点与领域的同步性
        国内外共同的重点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较为一致。如在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均为地产经济与市场、战略规划与区域管治、巨型城市等。国内外不同的重点学科领域,在同一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差异较大。如城乡生态规划领域,物种、环境与资源开发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设计、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管控是国外当前的研究热点,而国内则重点研究绿地系统规划、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镇建设。
        2.3阶段与视角的差距性
        相比较国内,国外城乡规划的研究阶段已从空间物质转向社会管理层面,如城乡安全与防灾规划、城乡工程规划、城乡交通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区域灾害风险管理、设施管理、交通政策管理,这些在国内尚未形成热点。国外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领域中更多强调其文化带来的经济效应、历史性城市的景观文化改造等,国内则以城市更新规划与物质空间设计为主,对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在研究视角方面,国外研究热点多以人为本,关注中观乃至微观设计,强调在地文化与本土建设,而国内则更多从宏观角度出发思考:如乡村规划与小城镇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为小城镇转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与形态、土地制度改革,国外为地方实践、食物生产、原住民利益保护。
        3.我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推进建议
        3.1强化多学科融合
        城乡规划实务工作的开展以及城乡规划学科自形成以来,就是以多学科融合、多要素综合为特征,针对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已经形成了统筹协调多学科开展综合研究的基本架构。从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历史也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规划都经历了从对单项建设的管控,到对城市全域管控,再到区域规划、全国的国土规划乃至跨国的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而与空间尺度不断扩大相伴随的,是规划内容和内涵由工程和建筑领域走向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国家治理等相融合的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对空间变化过程的管理。在此过程中,作为学科的“城市和区域规划”仍然是这些不同层次规划的知识支柱,各国的规划院校也始终以此作为核心开展知识探索和传播。新世纪以来,英美国家的城乡规划专业招生也在不断扩大,同时与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及专家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交织,相应的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机构等也在蓬勃发展。
        3.2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
        建立基于生态效应的城乡规划全程评价方法。城乡规划中的各种安排、组织都是基于未来发展的选择和决策,而规划内容又涉及到多目标和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因此对各类规划内容的安排和组织如何进行选择和决策,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要统合各类要素和各种使用方式、将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统一起来,需要有相应的标准与准则,而标准与准则建立需要有一套明确的价值观以及与此相统一的具体评判方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制度性的规则不可缺少,但从操作角度讲,建立以生态效应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尤为重要。对国土空间各类要素及其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的组织安排,需要根据其可能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这是实践生态文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取得各类共识的基础所在。生态效应评价既要看各项各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要看各项各类活动及其产生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就需要在充分认识各类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及其质量和空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价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育,即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永续发展的贡献。
        结束语
        城乡规划学科应牢牢把握空间资源这个核心,以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构为目标导向,在城镇化的实践中不断融入更多学科门类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方法,为未来国土空间资源布局、优化和管治提供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姚尚远,彭蓉.专业基础阶段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34):76-78.
[2]杨保军.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土地,2018(10):9-13.
[3]杨俊宴.凝核破界——城乡规划学科核心理论的自觉性反思[J].城市规划,2018,42(06):36-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