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殷婷婷
[导读] 伴随中国教育的不断变革和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中国比较教育理论体系逐步成熟,学科身份在论争中逐步明晰,知识领域逐步拓展并不断丰富,学科制度不断完善,这些成果对于繁荣教育理论和革新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比较教育的理论基拙、研究范式、内生动力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

殷婷婷   辽宁省葫芦岛  石家庄铁道大学  125000
【摘要】伴随中国教育的不断变革和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中国比较教育理论体系逐步成熟,学科身份在论争中逐步明晰,知识领域逐步拓展并不断丰富,学科制度不断完善,这些成果对于繁荣教育理论和革新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比较教育的理论基拙、研究范式、内生动力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研究;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2-191-01

        一、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传统优势
        (一)政策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百废待兴,各行各业迫切地需要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发展的经验,吸取教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格局,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学科发展与国家决策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虽然,这种探索中国教育解决方案的“借鉴”尝试,一方面可能伤及学科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对中国教育自身缺乏判断和洞见,并未提供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但由于中国教育发展现实所产生的强大政策“借鉴”需求,比较教育学科在中国还是取得了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快速发展和成就。
        (二)语言优势
        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很多基础源于译介工作,因此语言是比较教育学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我国老一代的比较教育学者都具有突出的语言优势,如浙江大学王承绪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曾留学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河北大学滕大春曾获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华南师范大学朱勃建国前曾留学美国,建国后又曾留学苏联等。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外语人才相对紧缺,如果一个学者外语好,又有学科专业背景,就很容易在本学科领域脱颖而出。那一时期,中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就是这一人群的代表,在我国陆续派往国外访问、学习和进修的记录中,比较教育学者是教育界海外学习经历最为突出、最多的群体。日同时,由于他们眼界开阔,思想先进,这些比较教育学者往往同时也活跃在教育学科的其他领域中,并做出更加突出的成绩,这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年加入比较教育的研究队伍。但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海外留学人数的不断上升,语言优势已经不再是比较教育学者所独有的优势(特别是英语语种),越来越多的教育其他分支学科不再依赖于比较教育所提供的国外教育研究成果,而直接采集他们所需要的国外教育最新数据。
        (三)数据/资料优势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数据/资料,而比较教育领域数据的获取一方面与途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语言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初期,获取国外教育数据的途径相对封闭有限,比如高度依赖领事馆提供的数据,或者是研究者本人与海外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且当时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者由于具备语言优势和专业途径,进而进一步获取了教育研究中的数据优势。如今,一方面由于比较教育学者拥有的相对语言优势日益衰微,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因素)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在数据建设的能力上日益加强,这不仅打破了传统比较教育领域数据采集的专属权,同时大大削减了数据采集的成本,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国际教育数据均可并被公开免费获取。



        二、比较教育发展未来走向
        中国比较教育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变革历程一样,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经历了危机阵痛,在自省、求变、互动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不断调整,中国比较教育需要在多极化的全球结构中成为重要的引领者,这需要中国比较教育学界持续而坚实的努力。
        (一)建构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背景下重建发展的中国比较教育其有鲜明的后发性特征。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基本建众在引进和内化西方比较教育各时期形成的研究理论与范式方法基础之下,通过消化西方比较教育研究成果,逐步构建比较教育理论体系,拓展比较教育知识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及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深度全球化、大数据时代到来,推动比较教育动摇原有范式进人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比较教育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西方理论与成果的内化整合、快速跟进,与西方一起进人了范式动摇的科学革命阶段,但是由于在发展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积淀,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缺失范式转换应有的内在逻辑,因此,在经历范式演变阵痛、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同时,未来还需肩负形成本土的概念体系、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和方法论的学科使命。在与世界比较教育融合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比较教育话语体系研究范式和学科传统,进而实现中国比较教育发展经由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建构体现中国文化、哲学根基的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体系。
        (二)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中国比较教育学术共同体还需在提升实践价值方面做出持续不懈的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比较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型指向,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因此,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必须扎根于本土教育实践,服务于国家教育发展需要,实现比较教育在教育决策、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智库功能,提升比较教育对国家教育发展影响的可见度。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人世界,中国比较教育共同体更要致力于在这个竞争与合作、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与世界主义共存的多元化时代中实现比较教育的价值。社会和经济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给当今全球化世界中的教育决策提出了挑战。教育如何应对来自于现实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由可持续发展引发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比较教育做出回应。教育和知识已被视为全球共同利益,未来比较教育研究应超越国家中心主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和视角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三)扩大中国比较教育国际影响力
        无论是出于比较教育学科自身发展,还是应对社会变迁对教育带来的挑战,比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都巫待加强。学科影响力归根结底是建众在学科专业人才影响力的基础之,中国比较教育若要彻底改变学术边缘地位,从知识体系的消费者转变为世界知识体系的生产者、合作者、对话者,就必须重视比较教育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这是构筑比较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关键。除了在教育体制内不断更新培养方案、完善学科制度,搭建交流平台,也要强化与国际学者、组织的交流对话,全方位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全球化给比较教育带来压力也带来机遇。压力主要来自于全球化所带来的环境的变化,而机遇则来自于学者们、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之间在国际事务日益增加的兴趣。新的变化使得正在经历常规化、快速发展的比较教育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等方面遭遇挑战。比较教育学者及其继任者应树众学科自信心和使命感,直面痛点和难点,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创生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时见,王远. 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及未来走向[J]. 教育研究,2019,40(01):55-65.
[2]高皇伟. 论摫冉侠贩治鰯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2019,41(09):52-59.
[3]孙进. 中国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J]. 外国教育研究,2016,43(10):18-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