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中立德树人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裴姣丽
[导读]

裴姣丽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汇丰学校  0435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2-049-02

        一、时代背景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自古以来,我国就比较重视对人的品德的培养。在《资治通鉴》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古人尚且讲德,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发生一些个别人不道德的事情:一个化学高才生多次向他的同学兼前室友的食物和饮水中下毒;一些高智商人士用高科技手段非法集资,导致上当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体育比赛的赛场上,有运动员对裁判员的判决不服而动粗;得到国家资助出国留学的优秀人士,学成之后却留在国外,更可恨的是还出卖国家军事机密,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令人心痛。他们的道德何在?人性何在?所有这些现象可以用下面的话来概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主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教育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提出三个坚持,把德育放在了最前面,最重要的位置。这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比以往更加重视教育,并把“立德树人,立教圆梦”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们教师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这是无比光荣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广大学子,我们应该做到立德树人,以德立教。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搏击教育之长空,培育社会之幼苗。
        二、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立德树人
        (一)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我们老师说的、做的是什么样子,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辅导“学困生”要耐心、细致,不可急躁,要有“静等铁树开花”的精神。使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情感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同时告诉学生,学数学将来是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才是道德高尚的人。
        数学教师也要有党性,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应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既深入挖掘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要努力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有利契机,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二)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你知道吗”中,有不少就可以进行德育教育,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我们通过这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如: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澳门回归日”、“端午节”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明白这些节日的重大意义。再比如:教学《圆的周长》,当讲到圆周率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约在1500年前就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7位的人。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可感召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造、执着追求的精神,使学生了解我国光辉的数学史,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努力学好数学。


又如在讲《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出示一张雄伟的天安门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天安门建筑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图片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从而燃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使他们受到了爱国教育。
        (三)在数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又可以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宜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转化法。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在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认真观察,动脑思考,顺其自然地推导出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2.比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段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是多少”,中段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高段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教学中,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从而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
        3.迁移法。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彼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综合实践》中统计“白色污染”的例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4.实践法。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把数学书上的“动手做”“综合与实践”让学生认真完成,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外延伸中渗透德育教育。
        1.通过数学训练和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数学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许多同学则会“置之不理”,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这时要结合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做事有条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的良好习惯。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要求都能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认真仔细,做事要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五)循序渐进,掌握好小学生立德树人的原则。
        1.情感性原则。情感是促使学生知识内化的催化剂。教师要创设情感氛围,借助情感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形成广阔的心胸,和谐地发展各方面的素质。
        2.科学性原则。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导向,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如二年级下册学了认识时分秒后,讲到合理利用时间问题,让同学们都科学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
        3.层次性原则。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必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体现德育渗透的梯度。如低年级引导学生认识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初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中年级则要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归纳的方法,有独立克服困难的愿望和体验.高年级则要把数学和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猜测、探索、比较、概括、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应尽的职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