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   作者:赵贤
[导读]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
        赵贤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一中   713300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秋意文化的内涵,对于学生更好的领会诗词意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的意义。
一. 秋意对原型意蕴的传承和加工
古代诗词作品中,诗人常借助于原型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抓住诗歌中出现的原型意象有助于我们鉴赏古典诗词作品。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在《九辩》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悲凉凄怆的内心感情熔铸于瑟索荒凉的自然秋景之中,就开凿了“悲秋之先河。此后,悲秋“原型”被历代文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成为一个“类”概念的话语符号,凝聚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秋意象的多数作品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原型意象所积淀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秋意中的悲秋意识是离别坏人、羁旅思乡的悲苦古代文人对生命的感悟,习惯从自然时节的更替中去解读,从山川草木的变化中去体味。因此,对古代文人来说,漂泊异乡、骨肉分离最让人柔肠寸断、感伤不已。屈原感慨:“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叹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因此,离别怀人、羁旅思乡成为众多咏秋作品的主题。
        有的以秋写相思之苦:如李商隐在巴山驿馆的楼头看秋雨,勾起无尽的相思之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有的以秋写思乡之痛。如孟浩然于“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的寒冷秋景中感慨:“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马致远在萧索的秋风中抒发浪迹天涯游子的悲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怨愤。由于我国古代文人视达政济世为正途,以实现“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田园牧歌似的晚秋之景,却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在归隐后从田园生活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明自己身处乱世、前途黯淡的孤独抑郁之情。孟浩然面对“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深秋景色,“悲落日于劲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弱到强:“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并在最后感慨:“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抒发自己面临隐居或从政的抉择的迷惘之情,把思归的哀情与前途茫茫的愁绪寄寓深秋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
3.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对人生认识思考的承载“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也正是艺术家以集体人的身份在作品中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精神和心灵——集体无意识的缘故”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这样刻画深秋月夜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自述囚居生活像幽闭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毫无自由。可贵的是,李煜接着不再对周围的环境做具体逼真的描绘,而抽去了意象和时空的特定内涵,对时空和个人情感进行了超越,慨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把个人的“身世之戚”普泛化,从人生悲欢的角度对自我无法排遣的苦痛进行了抒发。李煜词从一己遭遇出发,清秋意象熔铸的是个人痛彻心扉、长歌当哭的亡国之恨,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称:“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同时,这首词却“有概括出、升华到人生悲欢离合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从个人情感中提炼出人类社会整体的情感价值,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
        4.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对社稷黎民忧患之叹的渲染。
“诗圣”杜甫就常以己之言发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叹。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开篇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我是三重茅”一句,极力渲染秋风之疾猛,秋声之咆哮,以及眼见求亲告友才盖起的栖身之所被风吹毁的万分焦急心情,为下文叙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铺垫蓄势。可贵的是,结尾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他人,表达了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阔达胸襟和崇高理想,以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屋炉独破手冻死足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与奉献情怀,诗人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无情吹毁的苦况,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 秋意象对原型意蕴的超越和分化
        历代文人的使用过程中,秋意象打下了时代烙印,也熔铸了作者的思维个性、独立人格和艺术品味,这就造就了秋意象原型意蕴的超越和分化。历代文人对“悲秋”主题既有内容上的超越,也有已经上的超越。
1. 秋意象意味着气势磅礴、壮阔博大。曹操当年亲率大军追歼袁绍残部,誓师北伐,出卢龙寨,临碣石山而跃马扬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不觉吟咏出自己的豪情壮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一洗悲秋的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壮丽景象,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示了诗人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情。
        孟浩然希望得到宰相张九龄的引荐,出仕为官,从望洞庭湖起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洞庭湖的秋色描绘的气势磅礴,雄浑壮阔,体现了诗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秋意象意味着恬静、闲适。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不经意间的“绝妙恒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诗人所见之“菊”,是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陶渊明有甚爱之”。陶渊明爱菊,是爱菊之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定制论文”;更是因为菊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句中,“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至此,“秋菊”意象就寄寓了诗人弃官归隐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梅尧臣的“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一句,则是诗人为深秋美景陶醉之情的自然流露,表现了一种朴素、平淡、恬静的美。
3. 秋意象意味着奋发进取、豁达乐观
        刘禹锡的《秋词》则对我国古代秋意象的悲秋情绪进行了彻底的突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就字面来论诗,全诗描绘了一幅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情景,表达了诗人胸中鼓荡的诗情。只有联系此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真正的品味其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以及创新价值。《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所作,当时,王叔文被杀,朝廷又下诏说:刘禹锡等“纵缝恩赦,不在量移之限”。面对逆境,刘禹锡却一改前人借秋写“悲”的传统,赞美了秋之美好,唱出了昂扬的励志之歌:借直冲云霄的“鹤”之形象,表现自己尽管遭受打击但毫不气馁、奋发进取的豪情壮志以及豁达乐观的情怀。刘禹锡的可贵就在于他出于政治革新的考虑,不仅冲破了民族文化的心理定势,拂去了前人悲秋的老调,还从反面唱出了昂扬的励志之歌。如果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意识,就认识不到对这种文化心态的超越,也就很难体味出刘禹锡诗中的超越意识,鉴赏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解字面意义的水平上。
?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