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芝亦
贵州省独山县独山高级中学 558200
摘要: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舞蹈文化中,民间舞多种多样,内容充实丰富并且形象生动。将民族舞文化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丰富舞蹈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地开展舞蹈教学,使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民族舞蹈内涵。本文主要分析民族舞的特征以及教学思路。
关键词:民族舞 教学 教师 传承 精神
歌舞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交流磨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抛开人们地域、种族、国界和民族之分,每个人都能通过肢体动作和眼神抒发和表达各自的内心活动,以得到对方的回应。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宗教信仰等孕育了各式各样从内容形式不同、韵律风格差别大、深入人心的民族民间舞蹈[1]。
一、民族舞的特征
1.起源
原始舞蹈是“劳动者的动作的单纯的再现”。《尚书》、《吕氏春秋》曾有记载舞者拿着牛的尾巴,跺着脚边舞边唱。原始集体舞初见于彩陶盆上,从夏禹商代成汤就开始有跳舞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亦是一样。舞蹈家将古代乐舞加工整理,又创制新的乐舞,成为“六代之乐”,这个时期舞种可谓是多种多样,比如雩舞、傩舞、文舞、武舞、雅舞等等。舞蹈家在这个时代也层出不穷,譬如西施、旋波和提谟等等。最著名的当然是西施,西施擅长表演《晌屐舞》,该舞足穿木屐,裙系小铃,舞时铿锵作响。随后的秦汉到南北朝时期也是人杰辈出,例如戚夫人赵飞燕等。到了隋唐,乐舞机关开设,舞蹈更加融入到人民生活中来。唐一代的舞蹈文化,是一种有着内在活力的文化,唐朝的强大导致大量舞蹈相互融入。到元明清时期,舞蹈多被吸收到戏曲中,或边唱边舞,或于戏剧中插一段与情节有联系的舞蹈。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舞蹈百花齐放,并且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特点
民族舞源于民间各类活动,和自身民族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大部分是即兴表演,但其风格稳定,以自娱自乐为主要功能[2]。民族舞数量众多,广泛并深入地融入人们的生活。由于受到地域性给民族舞带来的显著影响,民族舞本身中心是人民本身的心理活动和追求等,这样使得民族舞夹杂着人们符合风俗的动作等。人们因此可以借助富于民俗气息的舞蹈曲目以及舞蹈内容来表述当地民众的平日生活习俗与其他生活特征。民族舞传承之所以可以一直流传,其中主要原因就在舞蹈能引起交流者和观赏者强烈的共鸣,从而在记忆中加深印象[3]。
3.分类
从舞蹈功能角度可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是节令习俗舞蹈;其次在生活习俗舞蹈,包括人们用来自娱自乐、社交择偶以及健身竞技和表演卖艺等的舞蹈;然后是礼仪习俗舞蹈,大多在生育礼、成人礼、婚礼、寿礼、丧礼、祭礼、兵礼等礼仪活动出现;还有信仰习俗舞蹈,譬如在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原始宗教、民间俗信活动中的舞蹈;最后就是劳动习俗的舞蹈,这个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是由于劳动人民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其他想要表达自己心情的时候所创作的一类舞蹈。
二、民族舞的教学研究
1.各大中学对民族舞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大层面上来说,当前我国中学教育资源配置中民族舞教学环节较之文化课程尤为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中学民族舞的有益性重视程度过低,很多的舞蹈老师对大多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也很浅薄。
从小层面上来说,许多的中学舞蹈老师并不专业,他们有些是主修的音乐而辅修的舞蹈,或者是水平很高却不知怎么对中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也会造成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容易受伤或者是失去兴趣等。
2.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
2.1教师加强自身能力,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指路领路人。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民族素质提高程度。
所以教师在教育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自我修养必不可少,知识水平、教学水平都要达标。平时要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并且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同时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关注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多考虑学生的性格和哪一类民族舞更加适合,从而调整出学生的最佳学习计划和练功程度。
2.2丰富课堂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中学舞蹈艺术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种类比较少,学生在选择时就需要下定决心。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民族舞蹈课被列为艺术类高考考核选修之一,在内容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就是说高校民族舞蹈教师一般在高考考核的要求上与学生基本功结合来进行基本民族舞蹈的教学和艺术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的教学也是需要有前后顺序的,首先通过优秀民族舞作品带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然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舞韵和该舞的背景等方面为学生进行讲解。另外,中学民族舞蹈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情况,在高考压力之下的教学不宜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而是通过舞蹈学习提高自己,放松自己。
2.3跟随时代科学教学,加强生活与学习内容的关联
随着科技的进步,老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使用一些辅助工具来进行舞蹈课堂教学。如今的多媒体早已经步入各大中学,边学边看,边看边练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所跳舞蹈中多了什么亦或缺少了什么,不仅如此,对于不同舞蹈的难点能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纠正,这就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效率也节省了中学生的时间。而且教师也指导学生们在生活中感受舞蹈融入舞蹈,可以每周进行一次集体的感受交流会,听听大家最近的感受,从而自我创新并丰富自己的生活。
三、民族舞的教学瞻望
1.合理融入现代舞元素,传承并坚守民族舞的精髓
教师应当教学和设计舞蹈的时候融入一定的现代元素于民族舞蹈中。现代舞舞蹈动作自然自由,强烈地反映现代社会生活。而民族舞也同样是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现代舞的精神是宽容大度,乐观积极,与世无争。而一部分的民族舞也是通过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有了共同点,就有可以相融贯通的地方。比如苗族舞的《反排木鼓舞》,人们随着木鼓鼓点,身体各部分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大幅度变化,动作粗犷洒脱,潇洒活力,热情豪放,乐观向上,体现出了苗族人民顽强的斗志和坚强的生命力,被邻国友人亲切的誉为“东方迪斯科”。
2.改善中学舞蹈教学模式,保持民族舞的地域性
民族舞的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舞蹈的动作到眼神到面部表情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教师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习舞蹈和学习文化结合,让学生对不同民族舞产生地域的相关信息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从而在舞蹈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把握精神内涵。在带领学生学习苗族舞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比如苗寨、美丽凤凰古城的秀美景色,为学生介绍苗族的地域特点、民俗文化,观看蒙古草原人们的生活场景,了解蒙古舞的历史。学生在在不断地接触地域文化的同时通过老师的指导调整出合适自己的舞蹈,使得学生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民族舞蹈的真谛。
四、结语
炎黄大地几千年的沉淀,数不清的民族,可能有些已经消失了,有些依然存在,他们的精神和文化一部分随着舞蹈流传了下来,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要做好继承人和传承人的准备。对于我们教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舞的艺术价值更上一层楼,在舞蹈的大舞台中画出属于我们民族的浓厚一笔。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谭静波.论中原舞蹈的特点与价值[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28-37.
[2]岳畅琦.高校民族舞教学创新思路探究[J].黄河之声,2018,517(16):136-137.
[3]罗娟.浅谈民族舞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黄河之声,2018,517(1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