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贻鹏
晋江市东石中心小学
随着国家的意志,提升文化自信,注重传统古诗词的滋养,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中国古诗词的篇目教学与测试,全国各地的中华诗词大会层出不穷。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在《我为什么给儿童写诗》一文中写道:“一个小孩子从小受到诗的熏陶,可以使感情世界丰富多彩,善解人意,与人和谐相处……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学会了欣赏诗,就会欣赏其他文学样式,以至其它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儿童学诗,读诗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儿童诗,它又具备哪些特征呢?新的教学要求与新的课本编排下,怎么在课堂上让刚入学的孩子爱上儿童诗呢?如何由课上学习带动课下对儿童诗的阅读与欣赏呢?
一、教的准备:心中有诗
身边的老师经常说儿童诗很难教,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教,我也不爱怎么能教孩子呢?一系列的问题都说明了我们并不了解儿童诗,所以教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儿童诗。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我们课堂的教学中的儿童诗是第一种,成人为儿童创作的诗。
儿童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饱满的儿童情感;儿童式的丰富想象;新颖巧妙的构思;天真而精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无论是哪一个特征都要求创作者立足儿童本身,了解儿童心理,熟悉儿童语言并能精炼提升。那就要求教学时也要具备通感的特征,还原创作本意,回归童真童趣,适度延伸与展开,就能完成本真的儿童诗教学。
儿童诗既是儿童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就要求教学遵循这一原则,既要把握他的文学性,又要关注它的诗性。
儿童诗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所以要求教学时注重提炼诗歌的人文特征。
二、教的过程:诗意课堂
部编版教材为最新的一版教材,在教材设计中,既有文学性的体现,也有人文性的教育。在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穿插安排了几篇儿童诗:来自叶圣陶的《小小的船》(一上第四单元课文第二课),花婆婆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一上第七单元课文第九课),金子美铃的《一个接一个》(一下第二单元课文第三课),任溶溶的《怎么都快乐》(一下第三单元课文第七课),柯岩的《夜色》(一下第四单元课文第九课)。从内容编排看,从韵律感强到韵律感弱,从短到长,从富有想象到叙事性强,既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要求,又能对孩子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每一首儿童诗也都体现了所在单元的人文性与知识性。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还原儿童诗的童趣,让儿童诗教学不在尴尬,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但是在这一学年的一年级教学中我认为儿童诗教学之所以会成为困惑,是因为被老师成人化了,只要我们回归童真,善用童眼,守住童心,那么一定可以还孩子一个童趣的课堂。
1.童眼看诗
为什么老师会觉得儿童诗没有什么好教的?因为着眼点不同,成人看儿童诗,浅显易懂,儿童看儿童诗,贴近生活,所以,教学起始,老师们就应该以儿童之眼看诗歌,把每一首儿童诗当成一个朋友,把这个朋友带进课堂,介绍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通过这个朋友,明白一个道理,体会一种情感,并爱上这个朋友。
比如《明天要远足》的教学安排可以放在秋游回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们看到这首诗的感觉就是,天啊,这不就是我秋游前一晚的样子!于是,这首诗映入了他的眼,进而走进了他的心,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开始更愉快的呢?
2.童言读诗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由此可知,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儿童诗的教学中,读的位置更加重要,更因儿童诗特用的韵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儿童阅读,所以在教学中必定要强化读的重要地位,既可以促进记忆,又可以渲染抒情效果,还可以助力理解诗意,所以,儿童诗教学的课堂中必定要给孩子们充足的读诗时间,可以自由读、分段读、全班齐读、男女生读、同桌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创意表演读。
在儿童读诗时候需要注意引导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语音语调朗读,在这个读的过程中才能更清楚的看到孩子对诗歌本身的领悟程度,也为后续的“悟”做好准备,也为老师的引导“悟”指明方向。
3.童心悟诗
儿童是富有想象的、好奇的,他们眼中的世界万物的相通的,而利用他们这种特征,引导孩子体会花儿的歌唱,小草的舞蹈,用一颗充满童真的心,领悟诗中最美好的情感。
儿童是敏感的、会联想的。他们会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角,体会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所以充分引导孩子们进入绝色,体会快乐与忧伤,胆小与勇敢,是对诗歌最好的诠释。
4.童语写诗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有时甚至是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如果老师善于抓住每个孩子闪动的灵感,让孩子自主积极地诗句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彰显了自己的诗性,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虽然学生写的那些诗句还显稚嫩,但这些语言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里了。他们不仅积累了语言,也积累了美好的情感。
比如教学一个接一个的时候,可以设计教学环节,让孩子们根据诗歌的结构续写:正在做什么,发生了怎么样的转折?不过,转念一想怎么也是很快乐。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的句子一定很好。
总之,儿童诗的教学,既要有“文学味”,也就是要上出诗歌这类文学文体的特质;又要有“孩子气”,就是在教学中要有儿童的视角。教师在课前有梯度的设计,给学生安上了想象的翅膀,串起了想象的珍珠,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达成了共识。
三、教的后续:与诗为伴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教文本的现象,有的时候老师说上一句课后推荐某一本书来读,也是无疾而终,孩子有没有读,读到什么样并没有跟进,这样而言,课外阅读的推荐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尤其是对诗歌没什么兴趣的老师,表示不怎么会教诗歌的老师而言,儿童诗的课后阅读是茫然无序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让学生落实儿童诗的课外阅读:
1.当然是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课外儿童诗的选择一般是课内儿童诗学习的延续,比如学了《明天要远足》,可以推荐读方素珍的其他作品;学了《一个接一个》可以推荐读金子美铃的其他诗歌。
2.选择合适的落地检查方式
老师的检查与参与对孩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老师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可以参与其中并能凸显老师优点,或者孩子可以读后展示的检查方式。如果老师的声音甜美,吐字清晰,可以选择利用朗读APP来示范朗读,并鼓励孩子读好之后分享,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老师更擅长创作,可以根据其中的一首来进行仿写,鼓励孩子们动笔仿写,创作,分享;如果老师可以和家长写作,就可以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读诗会……当然还有其他方式,也可以几种方式共同使用,让效果最大化。也并不是老师一直要做,这里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赞美,课外阅读是兴趣的培养,通过表扬树立榜样,教会孩子书可以这样读就可以了。
3.读过的诗歌可适当出现在课堂
在推荐阅读之后,适当在教学引导或过程中出现几句曾推荐过的儿童诗,对于孩子的课下阅读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著名诗人马尔夏克说:“孩子们是最爱诗的,七岁以前,他喜欢带韵的诗;七至十一岁,爱有情节的故事诗……”所以,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要引导孩子走近诗歌,让诗词凭自己的言语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