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菊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初级中学校
摘要: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本文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生活,实现生活化的教学”“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本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促使学生践行知识”“注重道德教学评价,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几方面,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发展还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而道德与法治教学恰恰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引导,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良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因为道德与法治毕竟是一门副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积极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
一、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在初中阶段是一门副科,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同时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要求学生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对于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只是提醒学生勾画出来,接下来就是应付各种考试,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将其理解彻底。这样的教学方法,脱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难以促使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久而久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成为了枯燥乏味的课程。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定的视频片段。即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生活中人们不遵守规则的视频片段,然后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去思考如果不遵守社会规则会给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了,能够产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去扮演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角色,如交警、司机等,将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作为台词,促使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避免学生去死记硬背知识。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现生活化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遵守一定的道德与法律,避免学生在生活中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从而促使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切实将道德与法治落实到生活中。
例如,在教学“生命的思考”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初中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守护生命,教师应适当地选择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初中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生命的敬重。同时,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这部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违法犯法的案例,加深学生的体验认知,促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比如给学生创设“假如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应该怎么办”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进行一定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这样的教学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也要落实这项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去为灌输知识,还需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并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高探究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对于道德与法治内容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在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为学生提出一定的探究任务,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国家利益至上”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综合表现将学生分为四至六人的小组,然后在布置了一定探究任务之后,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要求学生小组展开合作交流。在这一节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材料,如关于中美关系变化的一些材料,然后要求小组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去分析材料,每个小组都要得出一定的结果,然后进行汇报。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再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补充。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自己的认识。
四、课本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促使学生践行知识
课外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也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还要促使学生去加以实践。实践才是学生巩固、内化知识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亲情之爱”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感恩父母”的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为父母做一件感动的事情,观察、感受父母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体会到父母对于自己的爱,同时将这种爱反馈给父母,促使学生产生感恩之心。又如,在教学“美好集体有我在”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或者,在教学“积极奉献社会”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公益活动,促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快乐。这样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去践行道德知识。
五、注重道德教学评价,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教师需要通过评价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还有哪些问题,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评价中,教师要通过鼓励和表扬来强化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利用批评和惩罚等来弱化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让学生加以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得到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有效规范。
例如,在教师评价方面,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学生,巧用素质报告册,对品行好的学生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如“文明有礼好少年,潜心为学心要专。综合发展尤可贵,刻苦勤奋需研钻”,以此激励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等,这样也能够促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彼此,使自己在此环节中发现不足,从而能够及时地进行改正。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的实施,相信学生会得到有效的进步。
总而言之,教师和学生要认识到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思考,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来,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都得到提升,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2]马龙门.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6):260.
[3]施丽燕.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型课堂互动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7.